今天上午,闵行区颛桥镇拉开拆除住宅小区违法建筑序幕。截至发稿时,已有435户违建居民签约同意拆违,实际拆除违法建筑72处。
31万平方米小区内整治动真格
银都苑第一居民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小区总面积31万平方米,是颛桥镇规模较大的老旧社区。但由于居民多以老年人和外来人员为主,小区内违法建筑泛滥成灾,曾有居民在网上戏称银都苑为“沪上最差小区”。
今天上午,记者实地走访,发现“最差小区”果然名不虚传,放眼望去,违法建筑遍地开花,尤其是底楼住户,几乎无一例外地在自家天井内搭棚建屋,有的用作厨房,有的用来住人,有的索性破墙开店。而居民在违法建筑内也是为所欲为,私拉电线,乱堆货物,安全隐患十分严重。
采访中,不时可见工人在对底楼的违法建筑实施“定点清除”(见图 记者 房浩 摄),“咚咚咚”的敲墙声此起彼伏,运输建筑垃圾的卡车也是络绎不绝,部分早前已经拆除违建的居民,则忙着在自家天井内砌墙,恢复住宅原貌。
记者来到银都一村44号底楼一户居民家,此时,几名工人则挥舞着榔头,拆除天井内的一处鸽棚,不到十分钟,鸽棚便夷为平地。据颛桥城管中队副队长王慧平介绍,这户居民自入住小区,就搭起了这座六七平方米的鸽棚,并养了30多只信鸽。鸽子每天放飞后,撒落的鸽粪,以及散发的异味都让周围邻居叫苦不迭。“一开始我也不服气,养了这么多年的鸽子,凭啥说拆就拆?但居委会和城管队员多次上门找我谈心,讲了楼上居民的困扰,我现在也想通了,做事情不能光顾自己喜欢,还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拆了对大家都好!”屋主胡先生感慨道。
要执法顺畅首先得啃“硬骨头”
在银都苑,像胡先生这样,从最初抵触执法到如今主动配合拆违的居民,并不在少数,但观念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别看居民搭出来的棚屋面积不大,但要拆掉它们,我们可是费了不少劲!”王慧平坦言,老旧小区往往“先天不足”,违建存续多时,只要一谈到拆违,阻力超乎想象。银都六村24号,一户底楼居民将自家天井一分为二,并加盖了屋顶,出租给两户外来人员。谁料这两户人家又擅自破墙开门,分别做起了早点和烧烤的生意,每天早晚,呛人的油烟升腾而起,直蹿楼上居民家,小区道路上也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拆违工作组上门后,表示将依法拆除该违法建筑,并向两家租客下达了“逐客令”,但对方置若罔闻,房东也拒不配合。“那几天,小区居民都在观望,看我们是不是动真格,如果我们啃不下这块硬骨头,就没底气让别人拆。”工作人员随后又多次上门,苦口婆心地劝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租客同意搬出,房东也答应拆违。
打响“第一枪”后,工作顺畅了许多,居民们开始主动签约。“以前眼光太狭隘了,只想着搭违后出租,可以赚些租金,其实拆了违建,小区环境就能提升好几个档次,最后受益的还是老百姓!”
颛桥10万平方米小区违建都拆
颛桥镇副镇长尹德建介绍,市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加强本市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和《上海市加强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要求适度拓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范围内容,推动城管综合执法进住宅小区。
从上月中旬起,颛桥镇对辖区内居住小区的乱象展开整治行动。“小区里的问题,不外乎违法建筑、无证经营、群租、居改非这几类,而违法建筑又是滋生其余乱象的温床和根源,因此只要牵住了拆违这个牛鼻子,小区综合治理就成功了一大半!”尹德建说,根据前期排摸,颛桥镇61个居住小区的存量违法建筑共7117处,面积达104000多平方米,数量惊人。为此,颛桥镇综合运用政策引导、行政注记、个人征信、党员干部带头和老旧小区改造等多种手段,对违法当事人形成约束和震慑。目前,颛桥居住小区已拆除违法建筑33206平方米。
本报记者 房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