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9月1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陪韩素音见巴老
陈一心
  陈一心

  1978年秋,我在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从事民间友好工作。这一天,全国友协发来电函,函云,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将要来沪访问,由著名作家、上海友协副会长杜宣和我负责前往接待和陪同。

  初见韩素音,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身材颀长,鼻梁挺直,方形的脸庞上,有着一双褐色的眸子。我们交谈了好一会儿,韩素音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为人率真。她告诉我,“我作为一个中西合璧的混血儿,多年来一直介乎于两种文化之间。一方面,我始终为自己身上流有中国人的血液而感到骄傲;同时也认为,文化交融是重要的,不同的文化成就了今天的我。”

  此次来沪,当我问她在上海需要采访什么时,她脱口而出:“我第一个就想见到巴金先生!”

  巴金寓所坐落于武康路113号,灰色细鹅卵石的外墙,在绿树掩映中显出一派静谧的古典韵味。当我们步入巴金老家中,就不能不为主人那浩瀚的文学收藏的生活场景而感到震撼。

  韩素音对巴老说:“我听说您在‘文革’中受到了‘四人帮’迫害,您受苦了。”年逾七旬的巴金看上去精神矍铄,他轻轻挥了挥手,像拂去一道灰尘那样答道:“经过这场磨难,我们都挺过来了。文艺界的春天已经到来了!”

  巴金所说的“文艺界的春天”是指在党中央领导下,那个时候文艺界正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过去受到人民欢迎的一大批文艺作品重新和人民见面。文艺工作者心情舒畅,创作热情空前高涨。

  顿了一下,巴老又说:“即使我前面的日子已经很有限,很有限了,我还是在想,怎样变得善良些,纯洁些,对别人有用些。”说到此,老人的脸上露出欣慰,他没讲太多外交场合的客套话和应酬话,而以尊敬友好、真挚热诚的口吻与韩素音交流。巴老通过表明对当时“伤痕文学”的支持态度,直接提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对新一代作家的批判精神给予了褒扬。

  韩素音可能是有着中国血统的关系,她不像西方女性那样外向,她总是冷静地在思索。在听着巴老敞开了心扉对自己的境遇那么从容而随和时,我看到她那双褐色的眸子闪着泪光。当韩素音问及巴老今后的创作打算,他告诉她,自己正在撰写一部关于人生回顾与思考的著作。她为他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旺盛的创作热情感到由衷的敬佩。

  继而,韩素音又问及巴老对青年作家队伍现状的看法时,巴老说:“他们经历了生活磨练,是生活培养了作家。”她表示赞同,认为“只有生活才能培养出作家,大学并不是培养作家的必由之路”。

  离别之际,韩素音向巴金赠送了她的著作,作为回礼,巴金则向韩素音赠送了他的代表作《家》《春》《秋》以及散文集《友谊集》,同时与我们一一握别,当他握着韩素音的手时,他说:“我常说我靠友情生活,友情是我的指路的明灯。谢谢你从那么遥远的地方专程来探望,谢谢你给我的这段友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08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复/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12版:大购网专版
长不大
陪韩素音见巴老
我想吃的月饼
桑耶桑耶
花好月圆(剪纸)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俺是潮老汉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陪韩素音见巴老 2016-09-12 2 2016年09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