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觐见西太后
凌晨,天还黑着,街上没有行人,只有一乘轿子在黑暗中缓行,往紫禁城而去。轿子中坐着祖孙二人,老人红脸美髯,威武雄健,男孩白白净净,聪慧机灵。老人叮嘱男孩,“一会见了西太后,问什么就说什么,西太后恩准我带你前去觐见,不容易的,是祖上积德”。男孩连连点头应着。
到了宫门口,轿子停了下来,两个小太监走过来,一左一右搀着男孩往里走。小太监的另一只手里都拿着提炉,里面燃着檀香,一路走,那香气就浓浓地飘出来,跟着走。虽然有提炉微弱的火,但还是看不清地下的道,偶尔有一块地砖松动了,男孩会一个趔趄,脚软一下,这时小太监便会紧张地说,“大爷,请留神!”
一路悄无人声,只有衣服相互磨蹭和挂珠轻微碰撞的声音,走了很长一段路,终于进了一间大殿,有人在说,“行礼啦!”男孩随即被人一拉,情不自禁地跪了下去。有个老太监拉长了声音说:“抬起头来。”男孩抬头一看,只见殿内灯烛耀眼,金碧辉煌,正中的宝座上,端坐着一个小老太太,长脸绷着,一点笑容都没有,跟想象中的西太后不太一样。
“今年几岁啦?”西太后问。“六岁。”“上学了吗?”“上了。”“叫什么名啊?”
男孩一紧张,竟忘了自己的大名,脱口说出了“铁柱子”。他记得祖母说过,他之前的好几个孩子都没了,铁柱子沉,往哪儿一竖都不会倒,叫他铁柱子,是希望能把他牢牢地立在大地上。其实他有大名,祖父奉旨出任兰州镇守使时,因那里有条波澜壮阔的大河叫泾水,故为长孙取名泾波。
“那好,赐你一个名,就叫永清吧。”
不一会,便有小太监递给泾波一张红纸,上写“赐名永清”四个大字。西太后让太监给拿了些小点心和一个印盒,觐见就算结束了。祖孙俩重新坐进轿子出了宫门。那时,天刚见了点白。
轿子出了宫门,却没有往镇国公府去,而是拐到一个普通的四合院前停下,让泾波下轿之后,镇国公轻抚孙子的头,叹了一口气,随即离去。这次觐见是镇国公为了孙子未来的前程而争取来的,尽管泾波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尽管泾波在慈禧太后问话时被吓得差点尿了裤子,但对一个清朝的王公后裔来说,能一睹慈禧的龙颜并被赐名,还是件非常荣耀的事。可见镇国公的煞费苦心。
镇国公富察倭和深受朝廷恩宠,对大清忠心耿耿,不承想却生了个叛逆的不肖子傅瑞卿。这傅瑞卿也是个不同寻常的人。作为八旗子弟,一般人都以此为荣,整天架鸟遛狗斗蟋蟀,安享属于自己的特权,傅瑞卿却对此非常厌恶,总是指责那些纨绔子弟是“旗人的臭习性”,甚至不让孩子承认自己“在旗”。
傅瑞卿跟家人彻底决裂,是因为一条辫子。早在1895年,孙中山就在日本断发易服,开始投身共和革命。1903年,留学日本的鲁迅也告别了长长的辫子,并特意在照片后题诗,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迫于朝野压力,清政府新政期间松动了对留辫的禁令,1910年,资政院不得已通过了剪辫易服案。自然,一贯鄙视清朝政府的傅瑞卿也在第一时间剪去了辫子,并成为家里第一个穿西装的人。
其实,那时剪辫子已是大势所趋,但对世代为官的旗人来说,剪辫子仍然是对祖宗的背叛。富察倭和勃然大怒,不顾家人相劝,一挥手,便把这个不肖子赶了出去。
傅瑞卿拖家带口地净身出户,在一个大杂院内租了三间房,开始了一介平民的生活。几年后,他又租下了位于砖塔胡同82号的一个四合院,小泾波那年觐见慈禧,就是从砖塔胡同被接走的。
砖塔胡同在西四丁字路口的西边,因胡同中的一座古塔而得名。这是一座八角七重檐的青灰色砖塔,乃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一代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塔外有院墙,临街的门上有石额,依稀可辨“元万松老人塔”六个字。万松老人塔的塔龄已不可考,但根据史料推断,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紧挨着700年的古塔,可谓是个风水宝地,所以没多久,砖塔胡同82号这个四合院里的人,便枝繁叶茂地繁盛起来,不久,傅泾波又有了个弟弟,因八字缺水,所以取名沄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