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广纳贤才
司徒雷登的美国朋友乔治·库里夫妇捐资修缮此楼,指明作为司徒雷登的校长住宅。司徒雷登起先推辞,觉得母亲和太太已逝,自己住学生公寓就可,但那对夫妇坚称如此将收回捐赠,无奈之下,司徒雷登用了个折衷的方案,自己只用了临湖轩两间卧室,其他房间均用来接待宾客、召开重要会议或者为燕大青年教师举办婚礼,后来,外籍教师林迈可夫妇也搬进了临湖轩。
临湖轩居于燕园中心位置的一个小山包的顶端,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建筑,雕梁画栋、砖饰精美,其南面是开放式的,北坡山石嶙峋,南侧翠竹环绕,环境极为幽静。临湖轩很长时间没有名字,直到1931年校友们在此聚会,纪念燕大建校10周年时,才由燕大青年教师冰心取名为“临湖轩”,后由胡适撰写了匾额。
燕园内除了美景,还有许多雕工精美的石碑和华表,这些宝贝都来自荒芜废弃的圆明园遗址,要不是进了燕园,那些文化遗产大概早就被当地农民垫了猪圈。就连校钟也是件文物,1929年正式来到未名湖畔的土山上,燕大还专门为之建了一座圆形六柱钟亭,每过半小时,那古朴的钟声便会嗡嗡地响彻校园上空,为学生们报时。1926年6月,燕京大学从盔甲厂迁入焕然一新的新校园,高大的红漆大门上悬挂着蔡元培题写的“燕京大学”匾额。1929年10月1日,耗时七年的燕京大学正式落成,燕大举行了新校舍落成典礼,1000多名各界人士到场祝贺,场面蔚为壮观。
校园再好,仅是个美丽外壳,燕大要成为真正的一流大学,关键在内涵:高水平的师资和高素质的学生。为了广纳贤才,司徒雷登推出了三条强有力的措施:第一,改变过去教会学校的教师都由各教会委派的惯例,给予燕京大学自行聘任教师的自主权;第二,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来燕大任教,校方不过问教师的政治倾向、宗教信仰和学术观点,只要有真才实学,具备教师资格,燕大都可聘用;第三,从燕大自筹的款项中拨出一笔钱,大幅度提高中国教师的待遇,实现中外教师同工同酬。那时正值军阀混战、国家财政出现严重危机的时期,很多国立大学不能按时给教授们发薪水,最长居然拖欠教授薪金达两年之久。因此,燕大月薪360元的教授待遇颇具吸引力,短短几年中,一批富有高等教育经验在学术界很有声望的名教授们纷纷转到燕大就职,可谓人才济济、群英荟萃。
当然,吸引那些专家学者的不仅仅是待遇,而是燕大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司徒雷登倡导,在规定的教学制度范围内,教师讲课不必遵循死板的教学大纲,可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校方还鼓励外籍教师和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教师将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运用到教学当中去。一些著名的中国学者如陆志韦、张东荪、冯友兰、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吴宓等的加盟,也给学校带来了自由民主的探索精神。高水平的《燕京学报》更是成为学术讨论的一个重要窗口,王国维、郭沫若、俞平伯、吴晗等著名学者都在学报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再来说说学生。学生素质不高,一直是司徒雷登的一块心病。建校初期,燕大学生大多有明显的宗教背景,他们靠教会资助读书,毕业后也主要从事宗教工作。司徒雷登决心把燕大的办学宗旨由为教会培养工作人员转变为替社会造就高素质人才,想方设法吸引优秀学生报考燕大。司徒雷登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说服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大作为燕大的女生部。协和女子大学的学生素质较高,李德全、谢冰心等社会名人当年都是协和女子大学的学生。协和女子大学的并入,不仅提高了燕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使其成为当时国内最早实行的男女合校授课的大学之一。燕大开办初期,学生主要来自华北地区的各教会学校,这些毕业生只要有校方的推荐,不必考试就可以直接升入燕大读书。所以为了改善学生质量,司徒雷登建立了严格的入学考试制度。燕京大学在全国范围内的公开招生,考试科目多、难度大,尤其是英语考试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学校。必考科目中的智力测验,更是其他大学所没有的。但随着燕大的名声越来越响,全国各地的考生还是趋之若鹜、蜂拥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