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上海市图门中学从70届到74届的一些校友经常碰头。相聚中大家会很自然地讲起中学里的一些老师。但余吕敏讲述的一段话,使我难以忘怀,非常感动。余吕敏说,1978年她能有勇气参加高考,进而通过高考而改变人生,全得益于潘颂德老师的鼓励……
听了余吕敏这段出自她内心的充满感情的叙事后,我回到家里,相当一段时间,晚上睡在床上,脑海里对潘老师的一些记忆片段,就会经常的浮现出来……
我认识潘颂德老师,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大概是1971年到1972年期间。
我是74届学生,和余吕敏同届且与她同校。我们是在1971年春节后,进入到当时的上海市图们中学读书。我的班主任王祚兴老师教我们语文,他和同样教语文的潘老师是同事,平时两人关系比较要好。我是从我们王老师口中渐渐知道了一些有关潘老师的事情。
我开始对潘老师比较注意起来。我眼中的潘老师,中等的个子,头发不仅乌黑发亮,而且常常一丝不苟的梳理成一个大背头,较大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黑边框的近视眼镜,镜片后面的眼睛不大但目光坚毅、深邃;他双唇较厚,只要一开口就会发出缓慢而且带有浓重鼻音的浦东本地口音的普通话;身上常穿的是一件的确凉白衬衫和一条蓝卡其裤子;走路时常喜欢把双手放在背后,步履不紧不慢,一副稳重沉着的样子。
因为潘老师不教我们年级的语文课,所以,我在图们中学四年,对潘老师的认识也就停留在上述印象中。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在后面的几年里,为了能上大学深造,我也有过一段非常认真艰苦的学习数理化及语文政治课程的经历。1984年大学毕业后,我对教育方面的事情一直比较关注。在一些报纸杂志上,我只要看到许多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提携、教诲,使他们能考上大学或经过他们的指导进而改变人生事列,就会非常感动。我对这些老师的师德和无私助人精神会从内心深处引发出由衷的敬佩之情。
使我没有想到的是,通过余吕敏的叙述,就在我们中学,就在我们熟悉的老师中间,也有这么一位好老师,如此的识才、惜才、爱才。对不是自己教过的学生,对不是自己班级的学生,对不是自己年级的学生,只是知道她比较好学,是一个学生干部,就会对她如此关心,如此执著地叫她考大学,如此“自作主张”的带着她,一个一个地为她针对性的寻找了有关课程的辅导老师,如此用坚定的口吻激励她说:“我们图们中学,像你这样的学生考不上大学,还有谁能考上大学?”
我真为余吕敏庆幸,甚至有些妒忌,怎么是她这么有福分遇到了这么好的潘老师?但我更为余吕敏自豪,她没有辜负潘老师的期望,她用自己数十年的奋斗,使自己不但从一个农场战士变成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而且像潘老师一样,成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还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她像春蚕一样不停的吐丝,造福着学生们的愿景。从她的敬业中我看到了潘老师的影子。
我还在想,这么好的潘老师,他一定会有一番很好的事业,会有一些较大的作为。
若从1975年3月我离开图们中学走上工作岗位时算起,我与潘老师分别已经有40年了。近日,我打开了百度,打进潘颂德三个字,在各界名人——名人网中显出如下文字:
研究员、教授。2001年3月退休。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文学研究所党总支专职副书记、硕士研究生导师。现担任职务:中国作家协会暨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荣誉理事、上海鲁迅研究专家委员会成员、上海南社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著有《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中国现代诗论40家》、《中国现代乡土诗史略》、《鲁迅散论》、《现代文学述林》、《现代沉思录》、《王礼锡研究资料》等。
潘老师果然有一番很好的事业,果然也有较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