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新安旅行团,不过限于当时条件并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因而,多家进步剧团、歌舞团合并成“上海实验歌剧院”的情形,就成为开场舞《小刀会》前的铺垫。时空从纱幕转换到舞台。当纱幕升起时,舞台左侧的柱子挂上了“上海实验歌剧院”的牌子,右侧柱子则有着至今有效的门牌号:“常熟路100弄10号”。柱子中间,就是《小刀会》的舞剧场景,再现了首演于1959年9月30日时的场面。这部作品,是歌剧院1956年建院后上演的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也在中国舞蹈史上拥有重要地位。由延安鲁艺首演于1945年5月2日的歌剧《白毛女》,更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歌剧院也曾于1957年7月在沪首演。台上,“北风那个吹,雪花儿那个飘……”的旋律一响起,观众席中就传来一片掌声……随后,纱幕落下,展现出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满面春风的笑容。文艺创作也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迎来新一轮高峰……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直至21世纪,歌剧院不同时期的原创歌剧、舞剧片段,成为整场晚会的华彩。其中,《雷雨》《国之当歌》等已经走出国门,赢得海外声誉。而歌剧《仰天长啸》《楚霸王》,以及舞剧《凤鸣岐山》等以历史题材为主的代表作品,则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这些作品,同时也展现了歌剧院60年来对歌剧民族化的实践和思考。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