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继先将军是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首任司令员,1931年随部参加宁都起义,1933年入党,红军长征时被调进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先遣团)任一营营长。
长征史料记载,孙继先率一营官兵逢山开路,过河架桥,参加了四渡赤水、突破乌江、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重要战斗,为红军长征北上立下了头功。但是至今仍然很少有人知道,会武术、耍大刀的孙继先,不但是强渡大渡河的一线指挥员,还是强渡大渡河的勇士之一。
这是什么原因呢?
最早对外界报道大渡河十七勇士的事迹的是陈云在1936年发表的《随军西行见闻录》。该报道称:
“红军在大渡河南岸获得两船之后,即挑选十七个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其中有几个为江西、福建之木船工人。十七人即携梭镖、步枪、驳壳机、手榴弹及机关枪,驾着这两只船,不顾一切,向河之北岸驶去。”
1996年至2001年,笔者在广州军区《战士报》社工作,见到从中国军事博物馆保存的1935年5月出版的《战士报》186期复印件,该刊更详细地刊登了大渡河十七勇士名字如下:
二连连长熊尚林;二排排长罗会明;三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士张桂成,肖汉尧,王华亭,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四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士肖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这里确实没有营长孙继先的名字。
但孙继先确实上船渡河了。将军曾回忆,强渡大渡河那天,他领受任务后,跑步来到安顺场。在半山腰的一个煤棚里,见到了脸色严峻的刘伯承和聂荣臻。刘伯承说:“一营长,现在给你下达任务:一、消灭安顺场的守敌。二、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过河的船。三、立即过河。四、过河后迅速抢占滩头阵地,掩护后续部队过河。每完成一项任务,点一把火为信号。”在团长杨得志的率领下,孙继先从二连选了十七名勇士,用仅有的一条小船开始渡江。第一船过去了九个人,第二船上去了八个人,孙继先跳上船指挥。
杨得志也言之凿凿,强渡大渡河应该是十八勇士。
杨得志回忆说,强渡大渡河时,仅三只渡船,每只可纳九人。先将任务交一营营长孙继先,孙于二连组织“渡河奋勇队”,十七人报名参加。第一船由二连连长熊尚林为队长,带八人,计九人;第二船由一营营长孙继先为队长,亦为九人。其时,《战士报》报道源于“渡河奋勇队”队员数,所以没有把营长孙继先算上。
建国后有一段时间出现了大渡河是十七勇士还是十八勇士的争议,原因是1957年红一团团长杨得志在《红旗飘飘》第二集发表了《大渡河畔英雄多》的文章,杨得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把原来最早的“十七勇士”提法改为包括营长孙继先在内的“十八勇士”。但这一修改引起了某些同志的质疑,据孙继先儿子孙东宁回忆,一向低调的孙继先对此事始终保持缄默,他说:“那时,勇士是很高的名誉,我能说自己是勇士吗?”
后来,有关部门查阅了档案资料,以当年红军《战士》报第一八六期上记载的十七勇士名单为原始依据,正式发文要求宣传一律按照“十七勇士”的口径。
孙继先的几个孩子过去都听父亲讲过强渡大渡河的战斗故事,在初中语文课上也都学过《大渡河畔英雄多》的课文。他们都为父亲光荣的战斗经历感到自豪。可是后来,当听到有关强渡大渡河是“十七勇士”,并没有父亲时,孩子们都很郁闷不解。每当孩子追问时,孙继先总是这样回答:“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有些同志牺牲后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我们这些幸存者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如果再去争什么勇士,就太没有意思了,我感到很羞耻!”言此将军再次强调:“在长征路上英勇战斗的红军战士,人人都是英雄,个个都是勇士!”
十日谈
长征的细节
明日介绍红军中的一位神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