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份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的报纸,新民晚报原名新民报。先后出南京、重庆、成都、上海、北平(今北京)等版,有八个日、晚刊。新中国成立之后,五社八报中,上海版成了唯一延续的一家。1958年4月1日新民报晚刊改名新民晚报。
明信片留下历史细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报的办报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当时的公函封,除了印制的之外,还有使用橡皮印章敲上的。
1958年4月1日新民报晚刊改名新民晚报,当时新民晚报平均日销数已超过20万份,最高时达33万余份。新民晚报之所以能够吸引如此多的读者,除了她的定位之外,与她对于读者的重视也密不可分,像一枚1965年1月寄出的新民晚报社明信片,是新民晚报编辑部寄给一位龚姓读者,主要是向其反馈稿件处理情况。在这枚明信片上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就是当时给新民晚报来信和投稿,都需要在信封上写明:上海邮政信箱516号新民晚报编辑部收。
“文革”期间,新民晚报被迫停刊。1982年1月1日,新民晚报正式复刊。1991年3月,新民晚报社迁往延中安路新大楼,当时曾为新大楼启用制作一枚纪念章并配纪念卡。
1992年7月1日,新民晚报从8版扩为16版。为此,新民晚报社与上海市邮政局联合制作纪念封一枚,纪念封图案就是延安中路的新民晚报大楼以及两只燕子,寓意着“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纪念封的背面也特别提到了当时的日发行已经达160余万份。
1995年,新民晚报创刊66周年的时候,曾经和上海造币厂联合发行过一枚使用雕刻工艺印制的纪念章。
发行海外版纪念封
1996年11月9日,新民晚报美国版在美国洛杉矶创刊。为此,新民晚报特制纪念封10000枚,还特意从美国记者站实寄至上海新民晚报社,记得当天,许多集邮迷还特意到上海的交运邮社排队购买这枚纪念封以及纪念磁卡。
为喜迎香港回归祖国暨新民晚报港澳台专版出版1000期,新民晚报特制一套纪念封,其中包括《庆丁丑新年》拜年封和《港澳台专页》1000期纪念封等。其中《庆丁丑新年》拜年封由丁丑年生肖邮票原图(民间剪纸)作者山东高密齐秀花和邮票设计师呼振源联手设计。图案是一对剪纸牛相连接的沪港两地景色组成。《港澳台专页》1000期纪念封由邮票设计师王虎鸣、任宇设计,图案是上海和港澳台地区四地景色组成,并由《港澳台专页》第一期出版地——新民晚报临时社址实寄。
纪念戳里藏着故事
2002年1月,新民晚报迎来了复刊20周年,特意制作了纪念封一枚,其中还包括了一枚明信片,明信片上的纪念戳非常有看头,上面不仅有“纪念新民晚报复刊二十周年”的字样,还有一头牛,这是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新民晚报老社长赵超构绘制的。
说起这头牛还有一个故事:1984年是阴历甲子年。老鼠当道。赵超构说笑:他不喜欢老鼠那副“脸无三两肉,一世养勿熟”的嘴脸,所以请出一只猫头鹰来克鼠,做他的《未晚谈》“保护神”。到了1985年阴历牛年,他就把猫头鹰改成了老牛。这是画家黄永玉的手笔,是老社长从一张贺年片上移植过来的。“人活着,不是为了捞一把进去,而是为了掏一把出来……我尊敬老牛的永远是‘掏一把出来’的精神。因此我就请这匹雄壮稳健的牛做保护神。”
2007年,新民晚报创刊78周年,新民晚报社与上海市集邮总公司合作印发了个性化邮票、纪念封,上海市邮政公司还特别刻用了纪念邮戳供当日盖销邮资。纪念封封眉印着“纪念赵超构先生逝世15周年”字样,纪念封右上角贴的《花开富贵》个性化邮票,附票加印寓意“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飞燕图报徽。
本报记者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