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去皖南,也是机缘凑巧:同学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条消息,类似某旅游杂志举办的皖南民宿免费住宿有奖抽奖之类,鬼使神差地,我居然加入了,而且……与同学一起双双得了奖,于是,两对夫妇便相约择日同行,顺便在周边游山玩水。
民宿是在宣城的郊区,很偏很难找,幸好主人预先加了微信,随时为我们导航。抵达时,已是薄暮时分,小院被一层淡淡的金色落日轻笼着,带给我们丝丝暖意。放下行李,问老板娘当地有何特产,答曰:隔壁有家豆制品厂,可以买到新鲜的香干。花了两元钱,揣着十块带着浓浓豆香的豆腐干,准备就着零食喝酒当晚餐了。一忽儿,老板娘笑意盈盈地来了,说几位远道而来辛苦,便用自家种的蔬菜炒了两个小菜,给大家下酒吧。晚上,喝了酒,在小院里散步、看星星,但见老板娘的爹妈忙进忙出,说是儿子有朋友临时来住宿。我是个好事者,便跟进跟出地看热闹,也顺便打听点八卦。
原来,老人的两个儿子都在上海工作,大儿子经商、小儿子做设计,老板娘则是闺女,留在身边帮着爹妈打理这个民宿。老爷子很能侃:这里本来就是家里的宅基地,我们住了大半辈子了。孩子们都很孝顺,本来接去上海的,但实在住不惯,觉得还是自家的地儿住着舒坦,所以又回来了。孩子们经常有朋友顺道过来借宿,两位老人本来闲得慌,忽然有了事儿做,也有了说话的伴儿,所以一直很乐意也很周到地接待大家。大儿子见状说索性开个民宿吧。于是,两个儿子各自发挥所长,把小院整修成既有皖南农村风情、又设施齐全极富情致的民宿了。
而两位老人也是依旧在小院住着。房间在餐厅边上,是个带洗浴的小套间。漂亮的雕花木床上,整齐地叠着被褥,温馨中提醒我这是典型的皖南农家。
次日,老板娘早早地准备了早饭。踏进饭厅,我们有点惊讶:老爷子居然在窗边一张硕大的桌子前练书法!而且一手柳楷写得蛮有风骨。但老爷子谦逊,自言初学,仅是消遣而已。早饭很丰盛:大灶熬的番薯小米粥、暄得极好的酒酿馒头、自家腌的咸鸭蛋和姜芽、鸡窝里现抓的草鸡蛋。老板娘说很多都是老妈的手艺,看着大家吃得稀里呼噜,她最高兴了!
老爷子很关心国家大事,饭后搬把椅子跟我们侃大山。论及自己年轻时生活的困窘,为生计只得辍学务农,再说到今天的好日子,老爷子幸福满满、成就感也是满满的。而这样灿烂、不带一丝掩饰的笑容,也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对这个农家小院感情陡增。
告别小院,忽然觉得近处的“桃花潭”、“敬亭山”和“谢朓楼”都失了颜色,满心里都是小院的景和小院的人,以及此情此景带来的思考。
咱们这个民族,是把“尽孝”作为一桩顶顶要紧事的。但凡子贤孙孝,爹娘在左邻右舍里说话的底气就足。但儿女们究竟该如何尽孝,却是各有其道。
比如说“常回家看看”,就是孝了,而我觉得这个要求似乎也太基础了吧;带着爹娘一同出游,也是孝,但似乎也是不够;陪侍左右、端茶端水地伺候,更是大孝,确乎已经很难得了。但这个皖南小院,让我看到的则是另一种孝道:对父母,除了物质上的给予,更多的,是真正从体恤父母的心情出发,给予精神上的富足。
当然,不可能人人都去为父母造个“小院”,也并不是说造了小院就是“真孝”了。
对父母,须知其所需、倾心付出,这个,才是我们今天值得倡导的孝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