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2月0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病先找全科医生,何时变成习惯?
左妍
■ 花云骑上“小电驴”去巡诊  白玉 摄
■ 花医生进了门,病人就好像吃了“定心丸” 左妍 摄
■ 热心服务,胡承伟医生和患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吴兆明 摄
  2011年,上海开展家庭医生制度试点,由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骨干全科医师提供家医服务;2015年,上海启动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以“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为路径,全科医师进一步成为改革的“主心骨”。

  看病找社区全科医生!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和打磨,上海全科医师队伍的水准已走在全国前列。春节前夕,上海评出37名“全科医师基层服务卓越奖”,记者连续跟随其中两名获奖医生坐诊、出诊,听到最多的话是“看病好、态度好,阿拉社区医生老赞额!”

  温柔小伙大把“花粉”

  “以前我配药一定要到三甲医院才放心,现在很少去大医院了。我们全家都很相信花医生,他看病仔细,态度又好。”春节前,家住普陀区清水湾社区的许阿姨对记者说道。

  许阿姨口中的花医生,是普陀区长风街道白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队长花云。

  花云33岁,硕士在读,2012年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来到社区当全科医生。白玉社卫中心是普陀区第一家试点家庭医生制度的医疗机构,花云加盟后,便和社区1500多个家庭签约。每周,他除了在社卫中心坐诊、查房,更多时间在社区巡诊、上门照顾家庭病床、在居委会开设健康讲座。他对签约居民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他公布手机号码,往往一个电话、一句提醒、一个建议,就能让居民吃定心丸。许多签约的居民遇上健康问题甚至生活麻烦,第一反应都是“找花医生”!

  小年夜,他和往常一样背上黄色的大号出诊包,骑上“小电驴”巡诊,记者跟随其后。路上,不断有居民和他打招呼,“花医生,侬又来啦!还没休息啊!”一进清水湾社区居委会,门口已经挤满了阿姨爷叔,用“夹道欢迎”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今天有特殊情况,晚了15分钟。”花云看了看时间,说话轻声细语,带着歉意。

  几名阿姨连忙给他倒上温水,问开了。“花医生,过年回家吗?车票买到吗?”“老婆孩子来陪你吗?”花云笑着一一作答后,摆出就诊箱,拿出血压计和记录册,给居民们量血压,询问最近的身体状况。

  居民许阿姨告诉记者,1年前她曾作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孩子在国外,老两口平时看病很不方便。与花医生签约后,花医生增加了上门出诊的次数,延长上门服务时间。一来二去,老两口和花云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得知花云一个人在上海租房时,许阿姨拉着他的手说,“住我家吧,我也多个儿子!”

  “我们都是‘花粉’,他比我们更关心我们的健康。”居民马女士血脂有些高,控制不好,有时嫌麻烦不愿去医院化验。花云说,“马阿姨,你早点来,我早点给你开好单子等验血。”花医生为了病人方便,自己提前上班,马阿姨不好意思拒绝,只好老老实实去做检查。“跟着花医生1年,现在身体越来越好了。”

  “花医生给我开药,看我不相信他,他也不生气,耐心跟我商量,先看看效果,不行再去大医院;有效果的话,省力还省钱。”一位居民告诉记者,花医生不仅水平高,而且为人真诚、耐心。得知花云此次获得全科医师基层服务卓越奖,“花粉”们激动地鼓起掌来,“这样的好医生,就应该让更多人都知道!”

  “伲最相信小胡医生”

  “小胡医生,伲还是想在侬手里看毛病,侬熟悉情况。”下午1时30分,普陀区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胡承伟准时开诊,两个老阿姨结伴而来。胡承伟一眼认出,其中一个是星梅花苑的顾阿姨。“老病人了,现在我换了社区,她还一直来看我门诊。”

  顾阿姨69岁,有心脏病、糖尿病。胡医生不仅给她看病,还给她上课。她说话带本地口音,但思路清爽,“小病随时看,得大病的几率不就降下来了?遇到小胡医生真是额骨头碰到天花板!”

  胡承伟34岁,是仁济医院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优秀毕业生,下沉社区后,便以扎实的基本功、热情细心的态度,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医生。他有个特长,能背许多药物说明书。当他还是医学院学生时,在医院儿科实习,每当开药时,孩子的家长都非常谨慎:“这药有没有副作用?”胡承伟因此收集了不少药物说明书,默默记在心里,给病人开药,他都会说清可能会有的不良反应。

  随胡承伟出诊,记者能明显感受到他带来的蓬勃朝气。“做医生,态度很重要,居民看到医生积极向上,他们也会跟着乐观起来。”在陈老伯家,胡承伟麻利地替老人换上导尿管,听了心脏、量了血压,临走前不忘调侃,“春节可别和老伴吵架,我回老家,没人来劝和了。”原来,陈老伯有一次身体不好,迁怒于老伴,将桌子都掀翻在地。老伴打电话给胡承伟“告状”,胡承伟二话不说,立即上门给两位老人做心理疏导。几次下来,两位老人都把胡承伟当儿子看待,碰到麻烦事都要和他商量。

  胡承伟善于发现问题,也积极解决问题。年过八旬的郑阿婆患糖尿病多年。一次闲聊中,他得知郑阿婆用来控制血糖的胰岛素不属于基本药品,只有大医院才有,而老人家腿脚不便,儿子又常出差,每次配药都是一件麻烦事。胡承伟多方协调,终于将郑阿婆所需的胰岛素调剂为社区医院的基本药品,这样一来,郑阿婆配药就不用跑远路了。

  “为病人解决问题,有时可以使更多人获益,他们也会更信赖我们。”胡承伟说,因为彼此熟悉和信任,所以社卫中心的医患关系往往很和谐。“我很爱在社区工作,因为今天的努力,二三十年后,我们就能收获成果。”

  全科医生渐获居民认可

  “原来的习惯是医生坐诊,等着病人上门‘看医生’,现在,我们的全科医生团队实现了下沉,以人为中心,提供综合服务。家庭医生走街串巷,人人都认识,人人都有一批忠实粉丝。”普陀区长征镇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吴珺告诉记者。

  在上海,家庭医生95%以上是国家认证的全科医生。上海的家庭医生全都依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社区居民只要愿意,就可以“签下”某个医生,帮助全家进行健康管理。签约后,医生会给每个人建立健康档案,记录体检状况、家庭病史,并定期沟通,必要时还可以上门出诊(需要额外支付出诊费)。家庭医生的建议非常细致,比如,如果男主人有高血压,医生就建议女主人做菜少放盐;男主人血压控制不好,医生甚至还动员全家帮助他戒烟,并提供详细的戒烟方案。

  家庭医生制度的推广,正在逐渐改变市民的看病模式。现在,上海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试点,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改中,试点社区共签约“1+1+1”的居民超过100万人。很多居民都是通过身边亲友的口碑相传,主动到社区要求签约。

  记者从市卫计委获悉,百万签约居民中,有80%左右的门诊发生在“1+1+1”内,70%以上的门诊在社区,60%左右在全科医生签约所在社区。从趋势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社区就诊比例还会逐步提高,签约居民的就诊越来越多下沉到社区,全科医生的服务正越来越得到居民认可。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中国新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人家/新民印象
   第A09版:人家/新民印象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人物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看病先找全科医生,何时变成习惯?
分级诊疗制度推进仍面临难题
就近“看医生”助力分诊和医患关系改善
规培制度让“小医生”底气足
上海将打造家庭医生制度2.0版
新民晚报新视界A07看病先找全科医生,何时变成习惯? 2017-02-05 2 2017年02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