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上海将通过大数据手段支撑社区诊断,开发和应用慢病高危人群筛查系统,让健康管理实现连续、动态、个性化,推动社区与市、区、医疗机构、医保之间的信息同步,减少重复检查,支持预约转诊等。上海将制定社区卫生6类141项基本服务项目标准,由家庭医生配置资源、组建服务团队、分配任务、考核管理。依托大数据,实时监测家庭医生对基本服务项目的实施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同时也作为绩效考核和分配的依据。
目前,上海共有全科医生约6000人,即2.45名/万人口,已实现国家2020年规划目标,但如果按每万名居民配备4-5名全科医生来测算,缺口达到5000人,接近50%。为此,上海把全科医生培养纳入住院医师规培,自2010年以来累计招录2000余人,900余人完成培训后已下沉到社区。上海还将推进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的薪酬制度改革,在分配上重点向家庭医生倾斜,并提高社区高级职称比例,评审中适度放宽学历、科研项目等条件,强化具有社区特点的技能和业绩考核。
此外,上海将加大二级、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对社区的支撑,赋予家庭医生更多可调配的卫生资源,如对签约居民实施市级医疗机构门诊预约号源优先开放,上级医院拿出50%的专科和专家门诊预约号源,提前50%时间优先向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开放;慢性病签约居民药品“长处方”,可一次性配到1-2个月药量;延续上级医院处方,经家庭医生转诊至上级医院的签约居民,在回到社区就诊时,家庭医生可延用上级医院处方药品,并通过第三方物流实现配送,满足社区居民针对性用药需求;门诊诊查费减免等优惠服务,吸引居民就诊下沉社区。
在“1+1+1”签约试点中,上海还将开展家庭医生管理签约居民医保费用试点,由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在所有医疗机构发生的诊疗费用进行监管审核。今后,随着签约人群扩大,家庭医生医保费用管理将逐步从协助管理转为直接管理。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