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的工作仍有遭遇不信任的时候。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白璐医生在一次演讲比赛中提到,曾有一个年轻的患者因为喉咙痛来就诊,要求开头孢治疗,白璐建议他其实可以不用头孢,想不到该患者轻蔑地说,“你这个医生怎么这么罗嗦?社区医生不就是开药吗?谁要你看病?”
这样的不信任来自社区医院曾经的定位。社区医院的组织架构类似于一个小医院,人员配置比不上大医院,水平还存在差异也是不争的事实。上海市卫计委主任邬惊雷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坦言,试点推进过程中确实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居民的就医习惯和理念、居民觉得全科医生不如专科医生等。这就要求全科医生从提升自身水平入手,提高问诊技巧,并具备处理全科类疾病的能力。目前的规培系统使全科医生的基本功更扎实,但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也不能放松。
如今,观念正在调整,但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新医改的目标之一,是去医疗中心化,让居民更多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实现分级诊疗。但是,改善就医环境,绝非一夕之功。从现阶段来看,推广家庭医生制度仍然面临三重尴尬:数量少、待遇低、药品缺。根据国际惯例的服务标准,上海的家庭医生缺口近5000人,仅通过规培来输送医生,速度显然跟不上;另一方面,家庭医生虽然紧缺,但待遇却不是“香饽饽”,与大医院医生相比仍然有明显差距,这也导致不少全科医师最终还是希望通过继续深造而转入大医院工作。此外,社区医疗机构的药品种类还不全,老是让患者去上级医院配药,一来二去,大家干脆绕过家庭医生了。
所以,推进分级诊疗并不是医疗卫生体系单方面的工作,其完善和成熟需要很多方面的帮助:财政要怎样投入?医保制度要怎样改进?家庭医生的编制和考核体系是怎样的?资源供应、服务提供、财务保障、规制监管等体系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制度改革的最终表现。
好在上海已经积累了几年的先行经验,虽面临种种困难,但以目前上海推行新政的力度,也许未来10年内, “让家庭医生向大医院输送病人” 确实可以成为一种习惯。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