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而上有活力
探讨在新媒体冲击下全球广播的发展路径,是昨天举行的“世界广播日”高峰论坛的焦点。统计数据表明,虽然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整体下滑,但广播却在“逆势而上”,去年,电台广告上涨了2.1%。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指出,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地和媒体业的发达地区。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广播快捷伴随移动、互动等特点和优势更加凸现,正在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欧广联广播部负责人狄克逊说,在欧洲,公民每天要花两小时29分钟听广播。为什么广播在充满竞争对手的市场中能脱颖而出并充满活力?因为广播是现代的、摩登的,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广播通过新平台找到了新受众,它是移动的媒体。他认为,新技术使广播重生,人们可以在移动的状态下收听广播,还能互动,这是以前无法做到的。
居安思危寻转机
“居安思危”也是昨天不少中外嘉宾的共识。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教授说,广播电台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和成绩,但也要看清自己的问题,千万不可临渴掘井。广播现在光靠汽车增长是不行的,特斯拉、谷歌等将推出无人驾驶车,这对广播占据移动空间音频市场是个巨大的挑战。
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局副主任曼尼威克斯说,很多人曾预测广播可能要消亡,但很幸运,广播并没有受到数字变革的巨大影响。但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收听广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这让我们认识到广播必须走向数字,走向融合,走向互动。
亚太广播联盟秘书长贾瓦德·孟塔基说,有近百年历史的广播正经历着巨变。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吸引15到24岁的年轻人来听广播,他们生长在数字时代,热衷于上网,广播只有融合网络才有前景。
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王建军指出,SMG的危机感是最强烈的。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有人会因为无所适从而非常焦虑,有的人会自乱阵脚或盲目跟风。她认为,危机感将促使我们加紧思考,加快步伐,跟上时代,成为转型发展的契机,最终破茧成蝶。
自我颠覆迎挑战
有专家指出,因为文字、图片在网上已被开发到极致,视频也开发了很多,但声音一直没有被足够重视,声音将是互联网下一个巨大的入口。广播的未来就是要让声音连接一切,让声音解放手脚,抓住音频这一最具前景的优势开发广播的未来。
一些中外专家认为,为吸引年轻人,广播应增强互动性。欧广联媒体部主任让·菲利普说,具有百年历史的广播一直非常注重互动,过去通过直播与电话进行互动,如今随着技术发展,互动更为便捷,主持人也可离开广播大厦深入听众。未来广播所扮演的角色会非常重要,也会以更多样化的方式来适应不同听众的需求,这是一种挑战。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赵卫东说,传统行业的出路是自我颠覆,柯达、诺基亚舍不得颠覆自己,已成为牺牲品,而腾讯则用微信成功颠覆了QQ。对传统广播而言,唯有彻底颠覆自身,适应互联网时代才有可能涅槃重生。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