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比例18.71%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上海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8.71%,比上一个五年增长近5个百分点,比全国水平高出12.51个百分点。到2020年,上海公民科学素质要达到的目标比例是25%,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2017年是贯彻落实“科技三会”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实施《上海市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重要一年。上海将充分依靠社区文化中心、科普教育基地、东方信息苑、社区科普大学、社区创新屋等各类基层科普传播阵地,发挥商圈大屏、地铁公交移动终端、楼宇电视、社区电子显示屏等载体作用,推进 “科普中国”等品牌科普资源落地应用,并培育打造品牌科普场馆,提高各级科普教育基地的利用率。
科普就在百姓家门口
作为社会科普的主阵地,至2016年底,上海形成以2家综合性科普场馆为龙头,54家专题性科普场馆为骨干,267家基础性科普基地、79家社区创新屋、25家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1300余个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为支撑的,类型多样、功能齐全的科普设施“立体网”。
其中,家门口的科普——社区创新屋、社区科普大学,犹如“毛细血管”深入到街头巷尾,开设科普课程300多门,培训市民“学员”达9.4万余人次,还推出门户网站和手机APP,覆盖更多人群。
与此同时,各大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对公众开放实验室、大科学装置,让高端科研资源揭开神秘面纱,成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要途径。在今年即将举行的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上海地区活动中,上海各专业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将现身说法,围绕科普热点问题为公众答疑解惑。
推进建设创新实验室
青少年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明确的五大重点人群之一,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预备队和生力军。
上海一直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教育,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创建中小学创新实验室。目前,全市共建设中小学创新实验室1004个,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覆盖率达50%,高中阶段学校覆盖率达75%,创新实验室涵盖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地理、音乐、金融等学科领域。
接下来,上海将继续推进学科教育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把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创造思维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沟通能力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进一步提升本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的育人能力,“至2020年每个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至少设立一个创新实验室”。
同时,加大科技教育后备师资力量,在高校设立科技教育、科技传播类的专业和课程,引导和鼓励师范院校在理科学生中开展辅导课外科技活动的教育;在师范类毕业生的考核评价中,增加科技实践和活动内容,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高校学生投身科技教育事业。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