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时期,乌克兰是数一数二的军工基地,尤以擅长研制生产装甲武器的莫罗佐夫机械设计局和马雷舍夫运输机械制造厂最负盛名。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依靠这些“王牌企业”,建立起独立的军工体系,向外出口性能卓越的“堡垒-M”坦克和BTR-3U、BTR-4轮式步兵战车。为了对国内企业进行统一管理,2010年,基辅成立国营国防工业公司。据英国《军事平衡》年鉴介绍,乌国防工业公司是世界上重要的常规武器供应商,30多个亚非国家装备由它销售的重武器。
可是2014年5月乌克兰内战爆发后,乌克兰军工生产遭受“池鱼之灾”。随着乌克兰政府军与顿巴斯亲俄民兵的交战持续扩大,主要集中在东部哈尔科夫、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三州的兵工厂要么无法开工,要么被交战双方征用,正常生产完全停顿。为避免外国客户追责,乌克兰一度从军队战备仓库里拉走装备满足出口,可是这一“寅吃卯粮”的做法注定无法维持。2015年2月,国际社会促成乌克兰交战双方签署《新明斯克停火协议》,乌克兰政府才腾出手来整顿军工业,为损失惨重的部队提供新式装备。
然而自2017年1月底以来,顿巴斯地区再度出现军事冲突,烈度之高让基辅方面猝不及防。据报道,乌克兰政府最担心拥有大量军工企业的哈尔科夫被顿巴斯民兵攻克,那里同样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一直受到分离主义活动的严重威胁。乌国防工业公司官员曾透露,从2014年起,包括哈尔科夫在内的乌克兰东部军事工业区频繁遭到武装袭击,向西部安全地带转移生产设施和工人势在必行。按照乌国防工业公司的安排,基辅车辆修理厂已接收从哈尔科夫转移来的武器制造设备,成为马雷舍夫机械厂的“备份”,目前基辅厂已具备装甲车翻修和改装能力,像2016年就向部队交付超过50辆经过改造升级的BTR-3DA装甲车(使用德国柴油机和30毫米机关炮),未来获得哈尔科夫的技术援助后,产能将进一步扩大。
除了基辅厂,乌克兰西部的利沃夫机械制造厂也在哈尔科夫同行的帮助下开始生产“巡逻-B”装甲车。日托米尔制造厂对乌军过时的BMP-1步兵战车进行改造,升级为BMP-1UMD版本,性能比顿巴斯民兵使用的战车更好。
另据乌克兰《军工辛迪加》报道,为了有效打击顿巴斯民兵,乌克兰军工业积极开发适应战场环境的新产品。乌克兰特殊技术进出口公司推出“太攀蛇”无人战斗模块,它包括一门23毫米双管机关炮,搭配昼夜观瞄装置,可以很容易地安装到旧式装甲车上,提高老旧装备的战斗力。乌克兰兵工厂还推出“幽灵”无人巡逻车,通过无线电遥控或光纤线控,适合顿巴斯战区。 科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