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军界瞭望/战例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2月2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未能走上战场的“冲锋枪轰炸机”
赵保华
■ 苏军轰炸机用“冲锋枪吊舱”
  被誉为“战斗民族”的俄罗斯人向来重视火力,这种偏爱有时候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二战期间,为了尽可能杀伤德军,苏军甚至考虑制造一种携带88支冲锋枪的“超级轰炸机”,从空中扫射敌人阵地。但由于与战场环境完全脱节,这种“疯狂设计”只停留在样品阶段。

  要说起“冲锋枪轰炸机”,先得从冲锋枪本身说起。1939年底,前苏联与邻国芬兰爆发战争,芬兰游击队使用的“索米”冲锋枪发挥巨大威力,让苏军步兵受到严重损失。痛定思痛,1939年12月,斯大林签署命令,要求本国兵工厂加快新式冲锋枪的研制。

  冲锋枪总设计师什帕金是个崇尚简洁的人,他常说:“要使某些事情变得非常复杂很简单,但要使它变得简单将非常复杂。”本着简化原则,他仔细研究了苏军缴获的“索米”冲锋枪,针对该枪进行大胆创新,采用当时少见的冲压工艺,设计出一款新型冲锋枪。1940年12月,苏军正式采用什帕金设计的冲锋枪,并将其命名为PPSh-41,即后来名扬天下的“波波莎”。

  “波波莎”冲锋枪分解容易、制造简单,苏军一支制式的莫辛·纳甘步枪的枪管可以截成两段,变成两支“波波莎”的枪管。除了枪管,冲锋枪的其他部件也很容易制造,任何一家小型汽车修理厂的学徒工都能用简单的设备制造出来,生产一支整枪平均只需要7.3个工时。新枪于1941年初正式装备苏军,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入侵前苏联,苏军常常整团甚至整师装备“波波莎”,在近战中占尽火力优势。

  1942年,苏德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发生激烈巷战,那里到处是障碍物,到处都是遭遇战,双方士兵在房屋楼宇之间忽隐忽现,谁都不可能进行精确瞄准射击,只能朝着目标的大概方位扫射一通。在这样的对决中,苏军手中的“波波莎”冲锋枪完胜德军的MP40冲锋枪,后者的射速只有“波波莎”的一半,往往只来得及射出两发子弹,就被“波波莎”泼来的弹雨吞没。结果,德军开始对MP40产生抗拒心理,宁愿到战场上捡拾遗留的“波波莎”使用。

  当德国人被“波波莎”的威力所倾倒之际,苏军也在千方百计地挖掘该枪的潜能。就在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关键时刻,两位红军设计师试图将88支“波波莎”冲锋枪串联起来,做成“冲锋枪吊舱”,嵌进图-2快速轰炸机的机腹,变成专门对付地面步兵的“空中碉堡”。他们的想法实际上并不新鲜,早在一战期间,奥匈帝国军队就试图将10支毛瑟军用手枪组合在一起,安装到侦察机上,不过最后不了了之。

  毫无疑问,88支“波波莎”一起开火的场面非常壮观,想象一下,这种冲锋枪吊舱只需4秒就能将6200多发子弹打出去,对地面步兵来说绝对如同“生命收割机”一样可怕!然而,如此强悍的“冲锋枪轰炸机”最终只停留在样品阶段,原因很简单——要给这些冲锋枪装弹需要100个工时,却只能维持几秒钟的火力压制。况且,由于“波波莎”冲锋枪射程不超过200米,图-2飞机使用它攻击时,就不得不降低至树梢高度,对一架笨重的轰炸机来说,这种做法无异于自杀。    赵保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12版:博览/新民环球
前苏联与伊朗的“秘密空中摩擦”
未能走上战场的“冲锋枪轰炸机”
新民晚报军界瞭望/战例B07未能走上战场的“冲锋枪轰炸机” 2017-02-20 2 2017年02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