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每当严庆谷以孙正阳的表演风格在天蟾舞台上出现,老观众无不觉得亲切,感叹唏嘘,鼓掌喝彩。原来此时艺术的继承借助传播学“飞”起来了。特定的观众群有它自己的观摩经验,这是和当地舞台演出历史有关的。上海京剧舞台曾经星汉灿烂,雪爪鸿泥,名丑孙正阳就是其中之一。严庆谷摹孙正阳,就接通了老观众的审美经验,激活了他们的美好回顾,从而赢得了剧场里的亲和力。
近年除了严庆谷以外,上海京剧院还有一批中青年演员在自觉地进行这样的“活体传承”,比如李军学汪正华、虞伟宗艾世菊、任广平传贺永华、傅希如拜童祥苓等。在此之前,夏慧华已经是言慧珠的传人,史依弘也曾分别向张美娟、李玉茹、许美玲、陈正薇等学戏问艺。“活体传承”蔚然成风,浇筑着上海京剧院的艺术基础。
对于表演艺术之非物质遗产方面的抢救,上京非但重视已经得到广为传播的周信芳,而且不失时机地抓住了那些常年被“边缘化”的前辈名伶,这是一种文化自觉。
我觉得顺着严庆谷追摹孙正阳的思路,还可以让“活体传承”扩大战果。试替观众设问:当年上海引以为荣的名旦黄桂秋、童芷苓如今传人安在?红极一时的名武生李仲林、筱高雪樵、小王桂卿,其好戏绝活还能不能重现舞台?名须生迟世恭、纪玉良、陈大濩等,有人学习借鉴吗?希望继续做好“活体传承”工作能够成为共识,这也是繁荣京剧舞台、重振市场活力所需要的。
翁思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