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3月0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严庆谷想到京剧“活体传承”
翁思再
  上海剧协开会热议严庆谷,我未能躬逢其盛,玆借晚报一端谈点感想。

  我发现每当严庆谷以孙正阳的表演风格在天蟾舞台上出现,老观众无不觉得亲切,感叹唏嘘,鼓掌喝彩。原来此时艺术的继承借助传播学“飞”起来了。特定的观众群有它自己的观摩经验,这是和当地舞台演出历史有关的。上海京剧舞台曾经星汉灿烂,雪爪鸿泥,名丑孙正阳就是其中之一。严庆谷摹孙正阳,就接通了老观众的审美经验,激活了他们的美好回顾,从而赢得了剧场里的亲和力。

  近年除了严庆谷以外,上海京剧院还有一批中青年演员在自觉地进行这样的“活体传承”,比如李军学汪正华、虞伟宗艾世菊、任广平传贺永华、傅希如拜童祥苓等。在此之前,夏慧华已经是言慧珠的传人,史依弘也曾分别向张美娟、李玉茹、许美玲、陈正薇等学戏问艺。“活体传承”蔚然成风,浇筑着上海京剧院的艺术基础。

  对于表演艺术之非物质遗产方面的抢救,上京非但重视已经得到广为传播的周信芳,而且不失时机地抓住了那些常年被“边缘化”的前辈名伶,这是一种文化自觉。

  我觉得顺着严庆谷追摹孙正阳的思路,还可以让“活体传承”扩大战果。试替观众设问:当年上海引以为荣的名旦黄桂秋、童芷苓如今传人安在?红极一时的名武生李仲林、筱高雪樵、小王桂卿,其好戏绝活还能不能重现舞台?名须生迟世恭、纪玉良、陈大濩等,有人学习借鉴吗?希望继续做好“活体传承”工作能够成为共识,这也是繁荣京剧舞台、重振市场活力所需要的。

  翁思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4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5版:全国两会·话题
   第A06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科创上海
   第A11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6版: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人物
   第B08版:战例/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12版:博览/新民环球
“老戏骨”走创新路
除造假毒瘤 需双管齐下
从严庆谷想到京剧“活体传承”
水墨首次“对话”外滩22幢建筑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4从严庆谷想到京剧“活体传承” 2017-03-06 2 2017年03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