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观众“点”
六小龄童在《行者》一书中回忆了自己与兄弟之间的感人情谊、勤学苦练的学艺过程、《西游记》拍摄的前前后后以及他年少成名,历经人生巅峰与低谷的心路历程等等。
这本自传的特别之处在于,“写的时候,我在全球范围内征集书写的内容,观众不想看的我就不写,就淡化。”六小龄童对记者说,他的原则是观众想看什么就写什么,因而,这本书是根据观众要求,结合中国文化的背景、家族的历史及自己生活的现状写成的,《行者》的书名也是从全球20000多名观众处征集而来的。而最初,六小龄童本人更倾向于《金猴归来》这一书名,“其中‘金猴’取自题词,而‘来’字又取自我的本名章金莱。不过,既然说到就得做到,不能与观众失去了交流。”六小龄童说。
六小龄童出生于上海,小学、中学都是在上海读的,他能说一口标准的上海话,最喜欢上海的小吃。除了孙悟空,他还演过鲁迅、周恩来、吴承恩,还在电视剧中反串出演过女角,尽管演绎过各种人生,但六小龄童还是主张“一生一念”,“一个人一生能做好、做精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我打篮球能超过姚明吗?我演猪八戒恐怕也不行。要找到最适合自己演的角色,并最终做到极致。这辈子我与‘猴’和‘西游文化’算是结缘了,前半生传承西游艺术,后半生传承猴文化。”
立意不能变
“美猴王”的脸上如今已有了掩饰不住的皱纹,可一谈起传统猴戏,六小龄童就会瞪起“火眼金睛”,滔滔不绝。在中美合拍的电影版西游记《敢问路在何方》中,六小龄童出演了孙悟空一角,对于传统东方艺术与西方高科技在电影中如何结合,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能排斥特技,但不能让特技喧宾夺主。“我想,无论技术如何进步,西游文化的魂不能变,美猴王不能搞成金刚那样。戏曲演员演孙悟空,要尽可能接触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艺术,孙悟空判断是人是妖,靠的是眼睛一瞪一转,如果用高科技来表现就不是这样了。一下子变出千百根棍子高科技可以做到,但棍法表演是以人为基础的,没有这个基础就不行。否则观众只愿意看一次,而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能够让观众看无数次,万籁鸣先生导演的动画片《大闹天空》就是这样。”
《西游记》是被改编最多的小说之一,近年来的游戏、电影、电视剧中,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层出不穷,“雷人”者比比皆是,而六小龄童始终坚持“希望《西游记》百花齐放,但不希望立意起变化。超越与颠覆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要多看经典,才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热闹、好玩、可笑并不是艺术。”六小龄童希望,专业不同的每个人都是西天取经的行者,都能历经人生的八十一难,“七十二变是立世之本,笑对八十一难是处世的方法。”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