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义。中医药首先要传承,有传承才能有创新。《中医药法》里面有专门一章,叫“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
传统中药尽管“简便廉验”,但不少人对于中医药的认识还是存在两种极端的误区:一种认为中医“很神奇”,能治百病,特别是西医难以治疗的绝症,靠中医就能“手到病除”;另外一种则认为中医“不精准”,像搭脉、看舌苔等很多都依赖于医生自已的经验,每人一法,捉摸不透。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它跟唐诗宋词一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需要传承和推广。今年年初,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出席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时表示,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有助于增进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有助于帮助青少年提升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近日举行的上海市中医医院第六届中医药文化推广传播季开幕式上,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浦江中学的三十多名学生就参与了中药辨识、香囊制作等体验活动。
据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介绍,2012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向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申请到了“中医药知识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建设中小学示范基地。上海中医药大学做的第一件事是编写国内第一套中小学中医药科普系列读本。中医药进中小学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设计具体内容,更需要探索完善相关机制。上海中医药大学在全国率先创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学和小学,从基地建设、项目推动走向长效机制的探索。
近几年,国家从顶层设计上为传统中医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一带一路”战略中已确立了中医作为软文化推广的国家战略。上海市中医医院的“中医药文化推广传播季”开展至今,人气一年比一年旺。在上海市中医医院院长徐建看来,现在许多老百姓在生活中都有一些中医意识,但是对中医的很多了解还只是停留在口口相传的民间认识,这其中存在不少误区和误解,亟需中医工作者提供专业而精准的科普传播,这也是上海市中医医院要坚持举办文化节和中医药文化推广季的重要原因,“今年我们首次迎来了中学生的参与,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中小学校能够加入到中医文化的学习和推广中。”
中医药知识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科技、文化、哲学的智慧结晶。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中医药,不仅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健康及生活理念,更有助于培育他们对中医药学以及中国传统思想、美德、文化的学习兴趣。
牡丹是花,也可以是诗歌,更可以入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一朵牡丹中就可见一斑。中医药发展最重要的是传承,特别是文化传承。文化传承当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自信。中医药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它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中医药的文化推广,不仅是要介绍中医知识,更是让人们能够接受中医药的文化熏陶,全面了解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