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高考志愿APP最近特别火,下载量高达20多万次,开价1998元,如果预约线下咨询立即减1000元。怎么看都像是一笔实实在在的生意,但它却又是当下高考志愿填报咨询里的热门“神器”。如果有了这个“神器”再结合所谓“专家”的一对一辅导,那最低收费价就至少要1万元。
那么,高价咨询是否真的物有所值呢?答案并不乐观,且给出的指导多为浆糊或“套路”。上海大学原副校长叶志明说,每年的招生咨询会上,家长们最爱问三个问题,一是将来想进某个行业工作,现在该考什么专业;二是这个专业的毕业生都进哪些单位;三是这所大学这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到底怎样。但就是这些每年都被考生和家长反复提出的问题,高校往往拿不出精准的数据去回答,给予的指导也大多比较模糊和笼统。因此,判断招生咨询是否真正有效,关键是要看个性化的指导是否有精准的数据作支撑。
其实,利用网络数据编制相应的志愿填报分析系统软件,已经流行了多年。“时常会有一些咨询公司上门来推销所谓的志愿填报软件,但只要我追问三个问题,他们基本上就自动退却了。”浦东中学校长倪瑞明说,他会问这套软件的数据采自上海还是全国,如果来自全国的,那基本上对上海考生没啥用处,因为上海是单独命题,而且今年又是全国仅有的两个高考新方案试点省市之一。他问的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分别是数据的来源是哪个部门、所采用的心理测试量表是否是专门针对考生兴趣特长与职业倾向而设计的。但那些咨询公司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几乎都是含混不清的。“所以,我们不会去购买那些来路存疑的志愿填报咨询软件,也不鼓励学生花高价去咨询。”他说。
倪瑞明表示,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最关心也是最忐忑的,就是想弄明白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将来职业定位是什么,以及自己的学业水平到底达到了什么程度。这是咨询的关键,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了,那么,不仅志愿填报会更精准,就是平时的学业和兴趣发展也会更游刃有余,家长和孩子都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焦虑。
据悉,今年上海大学推出的“高中生志愿填报与职业发展服务系统”,是全国高校首推的全数据咨询平台。所谓全数据,就是和盘托出了该校近十年来各专业毕业生的考研、出国、就业和创业情况,毕业生去了哪些行业、哪些具体的单位,包括第一份薪资的情况,都可逐一查到。可惜,这样的平台目前全国仅上大独有。有业内人士称,如果高校主动让出精准服务的阵地,那么,野路子的咨询公司就会乘虚而入。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