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医疗服务品牌”?市卫生系统文明办在2015年首推此项活动时就开宗明义——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用基层医疗单位具体的做法来说,就是聚焦病家的“痛点”,不怕给医院找“难事”。
在最早创建的20个“医疗服务品牌”中,拥有本市最大急诊室的市第六人民医院,拿出了优化的“急诊抢救室患者住院流程”;临床科室最全的瑞金医院,率先开辟了门诊多学科会诊中心;龙华医院将名中医工作室与社区实现了“联动”;杨浦区中心医院则用“圆桌会议”形式,开凿了医患沟通的另一种途径。而市儿童医院创立带着结果看医生的“诊前化验”,仁济医院的日间手术“一站式服务”等等,现已成为众多医院相继效仿的“模板”。
在着力解决市民就医“急愁难”问题的基础上,全市各级各类医院继续以患者为中心,推出便民举措,“互联网”智慧医疗服务、注重人文关怀细节等,构成了第二批30个“医疗服务品牌”的新亮点。
肿瘤医院建立的乳腺癌健康全程管理模式,在健康宣教、筛查、诊断、多学科综合治疗、随访等多个相关环节,借助互联网工具匹配相应的医疗资源,规范号源管理,显著缩短了患者的候诊时间。徐汇区中心医院成立了由医生、护士、营养师组成的“营养快线”工作组,参照患者个体相关信息进行营养风险评估,为普外科需要营养支持的患者度身定制个性化的营养方案,广受病家好评。普陀区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开设“安宁室”,让逝者走得有尊严,为失去亲人的家属提供温馨关怀。
此次公布的最新一批30个“医疗服务品牌”,在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温馨的医疗服务方面,更是各显其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出“短信接种提醒”,帮助家长尤其是年轻父母能适时带孩子进行预防接种;曙光医院建立“脑卒中”中西医结合防治一站式服务平台,每年救治急性中风患者650多人次;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童趣手术室”提高患儿依从性,致力打造“无哭声医院”;同仁医院与虹桥国际机场在国内机场创设“仁虹急救绿色通道”,实施先救治后结算的“零等候救治”,方便轻伤旅客及时返回机场签转航班;市肺科医院采用“医疗助理师”强化医患沟通,通过“入院同步接洽、住院同步答疑、心理同步抚慰、出院同步指导”,给原本紧张的住院病人吃上了“定心丸”。
以问题为导向,以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为出发点,80个“医疗服务品牌”是一个标识,也是进一步提升全市医疗服务水准的新起点。 首席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