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大赛自4月启动以来,共吸引近15000余人次报名参赛,参赛人次是上届的2倍多,参赛项目数是上届的3倍多。决赛项目涵盖“互联网+”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制造业等7大类。
凭借可变色毛巾,东华大学植觉生活团队荣获大赛特等奖。团队负责人朱文斌介绍,这款毛巾应用了自主研发的生态感应技术,可以感知清洁度。当毛巾脏了时就会变色,提醒用户该清洗了,洗净之后又会恢复原样,并且这个过程反复可逆。虽然已实现了市场化,但团队仍不满足,将目光投向床单、儿童贴身纺织品等。
网购总难避免“买家秀”和“卖家秀”的落差,精心挑选的衣服不合身,这让买家的心情大打折扣。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MatchU项目团队将尴尬化为商机。通过远程人体智能测量技术,用户在手机上输入身高、体重等几项身材数据,或是穿上MatchU的智能测量衣,就可生成和人体实际尺寸相一致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选择衣服的面料、图案等,以此完成服装定制。
一上舞台,上海理工大学星墨团队负责人余昊源就拿起墨水瓶,喝了一大口。原来,其研发的彩墨运用的是环保技术,达到了可食用标准。在经过大量数据的调研之后,余昊源发现,对学生来说,“颜值”是吸引学生顾客的主要原因。于是,星墨推出了三原色墨水,消费者可以自己根据喜好调出不同的颜色,受到学生顾客欢迎。
据悉,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将于今年9月在西安举行。
本报记者 陆梓华 实习生 肖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