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随笔/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9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莫以“10万+”论英雄
关 尹
  关 尹

  如今,网络信息时代,常令人津津乐道的,是“10万+”。阅读、转发、点赞若是能达到这个数量,算是很牛的一件事。比如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浙江大学发布《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明确指出在相关媒体发布文章达到微信“10万+”水平,可以被定为在一级学术期刊刊发。

  你看,只要阅读量超过10万人次,都能算作论文了,而且是著名高等学府的论文。这样真的好吗?

  支持者认为,这是与时俱进的改革。社会不仅需要在象牙塔内深居简出的苦行僧学者,也需要更多公众型学者。与其“闭门造车”,不如鼓励他们走近大众,用更加通俗化的语言、更加生活化的视角来阐述高深的学术问题。

  不可否认,很长时间内一些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有着浓浓的“八股文”味道,读来味同嚼蜡,让人厌倦得很。其目的也并非“研究”或普及,只是为了职称晋升的需要罢了,还容易滋生暗箱操作、权钱交易。浙大开其先河,确立对优秀网文的认证评价体系,因此也被看成是一种“学术新风”。

  不过,我却认为应该且慢为这种“改革”叫好。点击量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品好,但衡量标准并非只有点击量这一条。比如,有的学术作品有很重要的学术贡献,但未必有什么点击量。需知,越是专业领域的瑰宝,越是很少人能看得懂、喜欢看。科学,很多时候都必须与孤独为伍。

  此外,以“10万+”论英雄,很可能助长刷票、买粉等作弊行为,只要舍得花钱就能办得到。此举也很容易让人想起之前这样一件事:某小学的足球比赛,不比球技、不比成绩,最后只以“点赞”数量来决定冠军,引来一片口诛笔伐。

  不可否认,长期以来学术评价体系的模式“固化”和途径单一,的确有让人诟病的地方。但换成现在只要“10万+”就够资格,同样也不可取。原本严肃、严谨的学术研究,可能会导致作者为了点击率而故意迎合大众,媚俗、当“标题党”、耸人听闻,甚至造假。点击率是上去了,口碑和信誉却下去了。如此一来,岂不是事与愿违?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习近平在上海
   第A03版:习近平在上海
   第A04版:习近平在上海
   第A05版:习近平在上海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文化体育设施新风景
   第A08版:随笔/评论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财经新闻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公告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阅读/连载
   第A28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A29版:新民环球
   第A3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31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2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A33版:新尚
   第A34版:摩登/新尚
   第A35版:新民法谭
   第A36版:新民法谭
   第A37版:新民法谭
   第A38版:新民法谭
   第A39版:家装之窗
   第A40版:家装之窗
莫以“10万+”论英雄
总体规划,绘就“新北京”
“好人法”将使更多人见义“敢”为
“严防死守”
初老服务老老
新民晚报随笔/评论A08莫以“10万+”论英雄 2017-09-29 2 2017年09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