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络信息时代,常令人津津乐道的,是“10万+”。阅读、转发、点赞若是能达到这个数量,算是很牛的一件事。比如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浙江大学发布《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明确指出在相关媒体发布文章达到微信“10万+”水平,可以被定为在一级学术期刊刊发。
你看,只要阅读量超过10万人次,都能算作论文了,而且是著名高等学府的论文。这样真的好吗?
支持者认为,这是与时俱进的改革。社会不仅需要在象牙塔内深居简出的苦行僧学者,也需要更多公众型学者。与其“闭门造车”,不如鼓励他们走近大众,用更加通俗化的语言、更加生活化的视角来阐述高深的学术问题。
不可否认,很长时间内一些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有着浓浓的“八股文”味道,读来味同嚼蜡,让人厌倦得很。其目的也并非“研究”或普及,只是为了职称晋升的需要罢了,还容易滋生暗箱操作、权钱交易。浙大开其先河,确立对优秀网文的认证评价体系,因此也被看成是一种“学术新风”。
不过,我却认为应该且慢为这种“改革”叫好。点击量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品好,但衡量标准并非只有点击量这一条。比如,有的学术作品有很重要的学术贡献,但未必有什么点击量。需知,越是专业领域的瑰宝,越是很少人能看得懂、喜欢看。科学,很多时候都必须与孤独为伍。
此外,以“10万+”论英雄,很可能助长刷票、买粉等作弊行为,只要舍得花钱就能办得到。此举也很容易让人想起之前这样一件事:某小学的足球比赛,不比球技、不比成绩,最后只以“点赞”数量来决定冠军,引来一片口诛笔伐。
不可否认,长期以来学术评价体系的模式“固化”和途径单一,的确有让人诟病的地方。但换成现在只要“10万+”就够资格,同样也不可取。原本严肃、严谨的学术研究,可能会导致作者为了点击率而故意迎合大众,媚俗、当“标题党”、耸人听闻,甚至造假。点击率是上去了,口碑和信誉却下去了。如此一来,岂不是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