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口罗嗦一句,所谓斐波那契数列,是由意大利数学家列奥纳多·斐波那契于1202年引入西欧的,因为他以兔子的繁殖为例,所以这个数列又被戏称为“兔子数列”。它的规律,就是其中的每个数都等于前两个数的和,即:0,1,1,2,3,5,8,13……。
请出来参加庆生比赛的,共有该博物馆馆藏的8台设备,包括7台计算机和1台手摇计算器,其中有苹果Ⅱ(是老一辈的苹果电脑哦,不是iPad)和Windows 98计算机。最老资格的是1940年的FACIT手摇计算机;辈分最小的,则是iPhone 6S。“选手”们的年龄跨度将近80年!
博物馆的凯文·默雷尔说,“相差几十年的计算机器走在一起,这可是第一次。我们想,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
15秒到!比赛结束的蜂鸣器响起。优胜者找出了多达6843个斐波那契数,那是一台BBC的micro:bit电脑,由米尔顿凯恩斯一所小学9岁的小女孩康妮编码运行。这台没有屏幕没有键盘的电脑,是个高度灵活、可以编程的嵌入式设备。2016年3月,英国教育部门向11和12年级的所有学生免费提供,让学生带回家随意使用。这种电脑附有4种编辑软件,让学生创建micro:bit代码。其中的Python被网站描述为“简单易学的编程语言,适用于任何人,从孩子到老师到专业的软件工程师。”附图就是康妮在比赛现场的照片,从前到后分别是micro:bit计算机,Windows 98电脑,作为背景的WITCH计算机。
亚军则由1998年生产的Windows 98电脑夺得,它找出了1477个斐波那契数;之后是BBC Micro(1981)的70个,苹果II型机(1977)的38个,PDP-8(1965)的16个,FACIT手摇计算器(1940)的7个。出乎意料的是iPhone 6S,它找到4个数,只比现场最慢的WITCH计算机(1951)多了1个。
当然,电脑博物馆的专家也指出,一些“年长”电脑的问题不全在于处理能力不足,而可能是存储数据的内存不足,或者没能充分利用比赛时间。15秒钟,稍纵即逝。
默雷尔说:“这是我们数字计算机的第一次比赛,我们还有许多其他老电脑仍能启动,是志愿者巧妙地将它们恢复,得以重新运行。这样的比赛演绎了计算技术进步的历程。” 凌启渝(图:N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