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新海乡“伪官”夺印,江防队亮剑排衙
1943年春,崇明被日伪列入第二批清乡实验区。为切断崇明与苏北解放区的联络和来往,日伪军把崇明北部的港口全部封锁。北白港位于崇明西北,属于新海乡,因为对岸是日伪军据点青龙港,所以被日伪列为西部开放港口,但设立了北白港检问所,驻有日军一个班,伪军一个排,并筑了马路,还装了电话,连通庙镇和县城据点。北白港检问所严密监视、搜检来往人员和货物。中共地下党人员来往和军用物资运输线路被切断。
因北白港检问所日伪军的食物都由所在地伪乡公所供应,所以伪乡公所人员与检问所敌伪关系熟悉,凡有伪乡公所出具通行证明的人货都在北白港畅通无阻。为打破日伪封锁,崇明县工委在1942年冬派地下党员黄斌和陈耀邦打入伪乡公所。黄斌担任文书,专司出具证明书,但证明书上的印戳掌握在伪乡长手中。有一天,伪乡长外出,有民众来开证明书。黄斌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说:“乡长开会去了,大印锁在他抽屉里”。结果等着开证明的民众越来越多,伪乡长却不见人影,人们便怨怒起来。黄斌趁机说:“你们耐心一点吧。哎,假如大印保管在我们这里,就不用等这么久了!”这句看似无心的话果然起了效果。16时许,伪乡长回到乡公所,许多民众冲着他说:“乡长你公事忙,不如把图章放在黄先生这里!”伪乡长听了觉得有些道理,就把印戳交给了黄斌。这下就等于打通了北白港地下交通环节。陈伯明、朱焰、施群、薛林祥、施潜、张鼎新等许多地下党领导同志和交通员经常从这里安全进出。
1943年5月初的一天,林淡秋、唐康夫妇带着婴儿林崇明,在陈伯明、朱焰夫妇护送下通过日伪关卡检查,乘上轮船。四个月前,杭苇、陈怀白、林淡秋、唐康、蒯斯曛和费星6位同志因敌人大肆扫荡而奉命从根据地撤出,到崇明暂避。这6人都是中共和新四军的宝贝,林淡秋,翻译过《列宁在一九一八》等作品,任苏中根据地《苏中报》《抗敌报》主编;杭苇是教育家,为根据地中小学编写全套教材。蒯斯曛是作家,《鲁迅全集》编校,任新四军一师师部秘书。费星是著名漫画家、版画家,创作过很多抗战漫画和版画作品。1943年4月,根据党的指示,6人分批撤离崇明,去浙江四明山根据地。林淡秋、唐康是最后一批撤离。
在崇明期间,杭苇、陈怀白夫妇,住在地下党员黄斌家里;林淡秋、唐康夫妇,住在地下党员茅维翰家里,对外都称是“北沙来的亲眷”。蒯斯曛年纪较大,费星年纪则较小,两人扮作舅甥关系,被安置在榨油碾米厂西宅。尽管崇明县工委书记陈伯明布置了严密的保护措施,但还是差一点暴露。有一天,林淡秋到庙镇购买稿纸。他一身乡民打扮,却买稿纸,还有浙江口音,引起了日伪密探的注意,遭到跟踪。幸好有群众及时发现,报告陈伯明。陈伯明立即带人奔到茅维翰家,把林淡秋夫妇迅速转移。半小时后,20多个伪军赶来抓人,却扑了空。春节刚过,林淡秋妻子唐康生下一个女儿,林淡秋夫妇给女儿起名“林崇明”。
排衙镇北沿老滧港口,是遭到日伪严密管控的重点港口。1943年初日军“清乡”,建起长竹篱,以为固若金汤,封闭港口,原日伪军守备小队转往别地。原本在港口活动的排衙镇汉奸顾小荣、伪乡长沈家骍等,活动中心转到南部和西部,继续为虎作伥。
1943年11月11日,一艘帆船乘平潮,徜徉于老滧港口外。入夜,帆船突然靠岸,船上下来20余人的分队,全副武装,右臂全都缠着白布标志,撕开竹篱封锁,先到汉奸顾小荣家。顾小荣心中有鬼,但知无法逃脱,只得听从分队长命令,带队引路拘捕了伪保长张萱培。接着,分队长责令张萱培交代出其他相关的汉奸人员,并令他以查商店配给货舞弊为名,将伪乡长沈家骍、店主施剑云、张氏、施氏等诱来。分队将6人立即押走。抵达老滧港口,分队长将有立功表现的伪保长张萱培放回,将汉奸施小荣击毙。到达启东后,分队将施剑云、施氏、张氏训戒后释放,将伪乡长沈家骍审判后就地镇压。这支小分队即是成立不久的新四军海启江防大队一部。这也是江防大队成立后第一次到崇明亮剑,旗开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