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笔》:“人生如退笔,茧纸亦成灰。传说右军字,孑遗双耳杯。影形卑作蚤,气息猛逾雷。聊蘸案头酒,闲书四种茴。”
写了好些年的毛笔字,毛笔也写坏好些了。原先以为毛笔是写不坏的,以为智永和怀素的退笔成冢,只是一个故事,一种诗的说法。后来知道了,毛笔真的可能写坏。尽管不像智永和怀素那样,把毛笔字当性命,一辈子就是要把毛笔字写好,毛笔还是写坏了。退笔成冢吗?我没做。感觉毛笔写坏的过程,太像人生了。埋葬它,是件很悲伤的事。
除了毛笔,纸呢?纸也不长久吗?这个诘问,是因为听到了一个说法。一个学者说,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肯定不存在了。他的理由是,文献记载,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用鼠须笔,写在蚕茧纸上的。快两千年了,蚕茧纸不可能存世。
我觉得,兰亭集序存世的可能性已然不大。蚕茧纸存世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公元353年,也就是晋穆帝永和九年。那年春天的兰亭修禊,注定是一件不朽的事、一件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不朽的事。王羲之写了兰亭集序,由此他成了书圣。这是说,兰亭集序是人世间最好的字,王羲之是人世间写出了最好的字的那个人。人世间最好的字,谁都愿意它永存。所以它的存亡,都可能惊天动地。
兰亭集序,作为王氏传家之物,传到七世孙、退笔成冢的智永那里。存世的脉络是清楚的。智永是南朝陈和隋朝人。在他之后,兰亭集序的踪影就不清楚了。说是有过唐太宗赚兰亭和葬兰亭那样的事,可听起来,总觉得更像是传说。再说,至今可以见到所谓王羲之的字,无一是真迹。历史好像难以承受王字之重,兰亭集序存世的可能性真的不大。
只是,蚕茧纸是可能存世的。去年吧,我见到了前辈文人家藏的晋代蚕茧纸。那个下午,窗外飘着微雨,和王羲之时候的蚕茧纸咫尺面对,极其接近地细看它温文的色泽,还有它的质感、甚至纤维伸展的状态。接收它的气息,甚至感觉到了它均匀的呼吸。我想我无法否认,它是从王羲之那时候一路前来的。蚕茧纸在当时也珍贵,王羲之也是难得一用的。也正是他的难得一用,蚕茧纸已不仅是珍贵的物。
蚕茧纸还在,可叹用蚕茧纸写成的兰亭集序不在了。见到蚕茧纸又怎样呢?就像见到曲水流觞的那个觞、那个晋代的双耳杯,急切想到的,只是王羲之的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跟前,即使是唐太宗,也影形卑小。只有袒腹东床的王羲之,照样鼾声如雷。有些事,再伟大的人也不该做。譬如赚兰亭、葬兰亭之类的事,不该做。
毛笔写坏了,突然想到了孔乙己。他在咸亨酒店,想写字,手指蘸点酒,在桌上写起来。他没用毛笔。这时候,他只是对字感兴趣。他写了茴字的四种写法,心情真好。我为他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