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味”跳槽到“臭味”中
成慧曾是大酒店和宾馆的中式点心师,平日身处点心的香味和干净的环境里,这一干就是12年。2005年,她突然“跳槽”去做保洁员、环卫工,做点心的手,拿起了扫把,从此和垃圾的臭味与肮脏“较上了劲”。
说到选择清扫这份苦差事,成慧承认,她看中的是做五休二、上下班时间稳定的优势。以前在酒店做,晚上11时才能下班,当时,儿子还不到3岁,她希望能有更多时间照顾家里。但成慧没有料到,做环卫工后,更没有时间顾家了。自从加入陈扣娣班组,她就没为儿子开过一次家长会,和儿子说的话,也远不及和组员的多。
在真光清扫班工作期间,成慧担任中班副班长一职,中班的作业时间为下午1时到晚上7时30分,那时,成慧的孩子正好是“幼升小”的关键时期。然而班长和副班长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成慧不想麻烦别人“顶班”,每天坚持上班,还经常提前半小时到班内,与早班副班长做好沟通交接。
接过“劳模班组”班长重担
2009年,成慧被调到一分公司陈扣娣劳模班组,之后,又以30多岁的年龄接过了老班长陈扣娣的担子,主管起这支有着50多名成员的劳模班组,该班组曾连续九届获得上海市劳模集体称号。师傅陈扣娣是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现任副班长顾邦兰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这对成慧来说压力不小。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陈扣娣的帮助指导下,成慧努力钻研,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学习班组管理方面的知识,还“啃”下了劳动法、交通法、行业标准等规章制度,并先后获得了大专学历和清道保洁中级职称。
成慧摸索出一套清扫操作策略,她说,别以为“扫地”是一件谁都能做的简单活儿,也需要专业积累,需要精益求精。不同时间段,不同路段,不同天气,清扫策略都各不相同。
地上的落叶、塑料袋、烟蒂,成慧挥舞着大扫把,“刷刷刷”,顺着风把垃圾聚拢在一起,“藏”在花坛边缘的凹陷处,积累的量多了,重重一铲,一次就装进了手推车;对于呕吐物,成慧铲起一些土覆盖着污物,三两下就清理干净了。
2017年夏天,是普陀区开展创城固卫活动的关键阶段,成慧每天清晨4时至下午5时,全部“泡”在道路上来回巡查。路边废物箱脏了,她从家里带来抹布、洗衣粉,一个一个地擦洗;绿化带内有杂物,她用手一个一个地捡,手伸不进的地方,她用夹子伸进去一个一个夹出,直到干净为止。在她的感染下,大家团结一心,埋头苦干,保证路面顺利通过了验收。
陈扣娣班组除成慧等十名上海人外,其余40多名成员都来自外地,大多家里条件比较差。成慧从工作、生活等方面关心大家,她坚持“三看五必访”:上班看脸色,工作看劲头,吃饭看胃口,以及职工生病必访,职工生活困难必访,职工家属病故必访,职工家庭纠纷必访,职工战双高前必访,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如今,职工们早已把班组当成了自己的家。
“八大作业法” 促创新保洁
陈扣娣班组负责宜川、甘泉地区3座垃圾压缩站、6座公厕、18条道路和沿线147只废物箱的保洁与管理。这个辖区的特点是人流量大、商业网点多,公交站点多,持续产生垃圾的时间段拉得很长。
对此,成慧和大家总结推出了一个“八大保洁作业法”,即:头遍精细化作业法、快速“飞行”保洁法、上门收集作业法、车站式保洁法、夜间收集工作法、“全天候”保洁法、机械组合作业法、质量监控管理法。其中“上门收集作业法”,是针对沿街商铺随意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而制定的,成慧与班组成员们一次次上门和业主敲定上门收集时间,尽最大努力得到商家支持,渐渐减少了沿街商铺门前成堆的垃圾,缩短了垃圾在路面的滞留时间。
作业法有了,成慧又与师傅一起,从工作中汲取经验和灵感,带领班组成员改良环卫工具,以此提升作业效率。针对一线职工平时清扫道路时,塑料袋、纸张容易飞扬的问题,他们改良了抑制垃圾飞扬的渔网式垃圾兜;针对男厕小便斗下水口小、易堵塞、清洁不便的情况,利用废弃的扫帚柄和尼龙绳,制作了小便斗清洁刷等。
2015年,成慧带领的陈扣娣班组,被上海市总工会评为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环卫的一线班组,并不像许多科研单位那样能研发出“高大上”的成果,但他们的这一项项小创新小发明,却悄悄推动着环卫事业的前行发展。
>>>人物简介
做了12年的酒店点心师后,上海姑娘成慧“一转身”,成为了一名拿扫把的“马路天使”。从最干净的食品行业,来到最脏的环卫行业,成慧能不能把“最脏”打扫到“最干净”?
成慧及其班组总结提出的“八大保洁作业法”,高效实现了环卫清扫保洁的最佳作业标准,开创了环卫清扫保洁精细化管理的模式;她担任班长的普陀城投公司下属普环实业有限公司陈扣娣劳模班清扫的道路,是普陀区最早创建成功的“免检道路”……
当了13年的环卫工,成慧手握扫把,“扮靓”普陀“颜值”,她被授予上海市“十佳城市美容师”的称号,被评为“上海市绿化市容行业环卫保洁劳动竞赛分赛区十佳道路清扫服务标兵”,荣获2017年度“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她打心底里喜欢这份职业,被大家赞誉为“微笑马路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