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7月2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郑愁予:我的乡愁在背包里
孙 茜
  孙 茜

  第一次见到郑愁予,是在2016年4月底,南京最好的时节,暮春适逢艳阳,柳絮不飞,只有馥郁芬芳。那个周末的傍晚,郑愁予在一屋子读者的翘首以待中如期而至。江苏文艺社2016年3月出版了郑愁予在大陆的第一部诗集《郑愁予的诗:不惑年代选集》,成为这次相聚的美好由头。挤在人群中翘首望他,和很多人一样不舍得坐下,只为离他更近一些。

  83岁的他,清瘦矍铄,戴鸭舌帽、黑框眼镜,整洁的深色西装露出衬衫硬挺的衣领,一丝不苟地打着领结,眼神沉稳。他被读者围在中间,从耄耋老人到懵懂少年,都安静聆听。他见台下听得仔细,讲得愈发起劲,一次次地起身,打着拍子,以字正腔圆的男中音抑扬顿挫地诵读自己的诗,“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他在台上大声读,其他人在台下小声和……郑愁予的很多诗被谱成民谣传唱。他就有这种魔力:你也许不能完全读懂郑愁予,但你无法不为他着迷。

  几天前又见到他,盛夏如火的金陵,世界杯决赛的傍晚。活动开始前两个小时,书店活动区已经坐满了手捧《郑愁予的诗》的人,在闷热的暑期,心无旁骛地读着诗,静候诗人。书店是由地下室改造的,通风不好,加上人越聚越多,室温已经高过了户外,让人喘不过气来。碍于室内条件,讲台两边只放了两台聊胜于无的电扇,我们忐忑着八十多岁的郑老如何能在这种恶劣的环境里完成讲座。 “告诉郑老现场有红酒,他会开心。”先头部队、宝岛台湾知名诗人颜艾琳小姐支招。

  踏着整点,郑老翩然而至。依然鸭舌帽,西装革履。他并不立即入座,而向大家鞠躬致意,笑说,“天这么热,有两种办法解热。一是心定自然凉,二是脱下外套。”他脱去西装,入座,抿一口红酒,开始讲座,主题是“青青子衿”。他极其认真地准备了课件,讲解“青”在汉字中的独特用法。 

  酷暑的周末傍晚,乌压压的人们在密不透风的书店里一边挥汗如雨,一边聆听。当郑愁予的男中音条分缕析地解读文字之美、诗歌之妙时,所有人如被催眠般地沉醉其中。

  辗转海峡两岸,漂泊南北半球,一直被冠以游子、浪子之名,有人问他,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邮票,您的乡愁呢?他站起身,重新把背包背上,双手熟练地握住两边的背带,“我的乡愁就在这个背包里,走到哪我都背着它。”活动不仅没有提前结束,反因读者的热情延长到深夜。郑老也兴奋得像个活力无穷的孩子,酷热和饥饿都抛在一旁,眨巴着眼睛倾听读者提问,再用加倍的热情一一回答。

  活动第二天,我们去酒店看望郑老,想请他再为异地读者们签一些书。他精神饱满地出现,照旧背着他的“乡愁”。看见我们在桌面上摊开了一摞他的诗集,他说其实不喜欢一个人埋头签书,完全不如读者手捧着书,待他签完,满意离去。

  我们转移话题问郑老,觉得自己的诗更像李白还是杜甫,他毫不犹豫地答: 杜甫。他是郑成功的后人,从小在战乱中随母亲颠沛流离,后来也从过军,一路漂洋过海求学任教,对于古诗里的“闺怨诗”最有感触,这也是其成名作《错误》的缘起。他强调自己诗作的理性、知性,对意向的精确捕捉,对于汉字音与义多重性的拿捏与再造,每一个字、一个音的斟酌推敲,绝不是很多人评论的那样仅为“柔美抒情”。

  在嗜酒这一点上,郑老倒像极了李白。任何场合,有酒方可助兴,但绝不至醉。讲座如此,闲谈亦然。但凡郑老稍露倦意,同行的颜艾琳小姐便取出备好的威士忌,他接过酒杯优雅轻抿一口,声音愈发磁性,笔下的字也愈加灵动起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要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军界瞭望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康健园
   第A22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站在历史的断桥上
做一日枫泾人
青青毛豆
彩虹
郑愁予:我的乡愁在背包里
手账生活
扫一扫
新民晚报夜光杯A17郑愁予:我的乡愁在背包里 2018-07-23 2 2018年07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