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路是条从南到北的古巷,“水路并行,河街相邻”,风雨800多年了。3里地的石板路依着小河伸长,悠悠横生出一个个更小的巷道,隐然叠印着百姓人家生生不息的脉络。走这条街需要静心,越过熙熙攘攘的商业表面,默听一代又一代人远去的脚步。河里传来轻轻的摇橹声,一面洁白的墙上写了个大大的“粥”字,平江路的品位无拘无束,四面八方涌来,各取所需离去,无论你满意不满意,它就这么活着,像一个万花筒,任由大家转动。
出了平江路,眼前的街道顿时规规整整。回头看平江路,仿佛在告别一个时代。尽管这也是一条被复活的老街,有了过多的设计,但还是容纳了几分难得的缓慢与绵长。戴望舒在这里的丁香巷写下《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 / 彷徨在悠长、悠长 / 又寂寥的雨巷 / 我希望逢着 / 一个丁香一样的 / 结着愁怨的姑娘”。真的想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吗?那只是写诗时的心境,是一份知道不能实现的心愿。生活本质上就是一份念想,像这条平江路,画着古代的梦,流淌着回不去的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