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1月2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龚贤先生聊聊天
杨建勇
  杨建勇

  1978年的夏天,偶得一本龚贤册页,是1939年商务印书馆的珂罗版画册,那个年代,有这样一本可供临摹,已经是一件幸福的事了。

  龚贤,字半千,号半亩居人,生于明末清初,善用积墨法画山水。龚贤山水首先在构图上出人意料地使用聚焦透视,而非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有帧小品竟然与现代写生构图相似;莽莽树丛以积墨层层叠加,形成具有二维空间的素描关系,穿插于林间的泉流、山势与树丛,黑白之间形成一个大大的S。龚贤在一则题识中曾这样写道:偶写树一林,甚平平无奇,奈何?此时便当搁笔,必思一出人头地丘壑,然后续成,不然,便废此纸亦可。基于这样的思维方式,山石被处理成简单的平行线,七棵造型各异的杂树,疏密有致地形成直线,打破了构图的平衡。这种构图方式与传统绘画有着很大的差异,与“四王”董其昌有很大的区别,这些有别于传统山水的构图并非偶然,有些似乎可以理解成是受西方绘画的影响。在1671年创作的册页上,半千先生的题识写的是此图源自梦见,有趣的是这样的梦境却与1572年出版的科隆布劳恩与霍根贝格书中的铜版画不谋而合。

  公元17世纪60年代,距传教士到中国已有许多年,假设这种交流存在,那么,这些有别于传统山水的构图一定不是偶然。如果我们能平心静气地阅读,也许我们会发现,传统山水的现代性似乎从龚贤始。龚贤以自己的经验来完成笔墨的描绘,这经验有自身修养的成分,也有西方绘画的经验。中国绘画历来主张意在笔先,在意无刻意的状态下以心来引导图画的制作,是绘画的极致,但当我寻着半千的笔痕去体会那些存在于意识之外的状态时却并未找到。相反,我能清楚地体会龚贤视觉的意图;在我阅读与临写的作品里,所有的笔墨都有明确的经验。经验与无刻意之间代表着怎样的关联性?不知道。水汽淋漓的墨色呈现个人独有的语言,在墨色积累的过程中,体现一种艺术态度。

  龚贤山水由简到繁、由白到黑,从历历分明到混沌神秘,再到深不可测。龚贤对于墨色的运用和把握,是在传统笔墨基础上升华的视觉理念,其中包含的变化丰富而神秘,微妙的灰色中的黑与白,是需要经验与意识才能把控的度。在技术上,这种灰色由用墨的深浅和积染的次数决定,最终极的呈现依靠的是艺术家的修养。

  半千先生指示:“黑龚”当染五遍以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我和我的祖国 长三角新奋进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话题·广告/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夜上海
   第A16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8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22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他们眼里有个平行世界
父亲的涵养
平江路的颜色
与龚贤先生聊聊天
四季平安·随和(篆刻)
我与梅花有旧盟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A18与龚贤先生聊聊天 2019-01-20 2 2019年01月2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