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能否止跌企稳?
近日,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建议各大汽车企业,今年排产计划应该设定“零增长”目标,对2019年车市增长的悲观之情溢于言表。不过事实也许没有如此悲观,2018年市场负增长,综合因素众多,其中不乏上年基数因素影响,进入2019年,低起点可以腾出一定上升空间。另外,随着今年我国税收体系的改善和个税的调整,将一定程度提高部分居民的收入,有助于提升消费能力,对今年汽车市场构成正面支持作用。
“短期刺激”孰喜孰忧?
年初,发改委首次确认出手救市,今年将制定出台促进汽车、家电等热点产品消费的措施,业内又燃起恢复“汽车下乡”与车辆购置税优惠的希望,期望优惠政策为疲软车市注入“强心剂”。然而,“短期刺激”是喜还是忧?虽然“购置税优惠”和“汽车下乡”等刺激政策短期内能明显拉升市场,但一旦政策退市,反会重挫市场。从促进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出发,希望出台稳定的长效政策,不支持短期刺激。
行业兼并重组前景几何?
汽车产业严冬已经来临,淘汰正在加速,车企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产业链要进行多方协同,只有加快并购重组和资源整合才可能胜出。然而,兼并重组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需要各利益集团的共识和妥协。面对市场负增长的预期,联盟、亦或重组将会是汽车制造商在新一轮浪潮中存活下来的动力之源,更是一个涉及市场、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重大变革。企业与政府的联合力量能否在2019年做出实质性的步骤?
新能源车市能否再创新高?
鉴于2018年新能源汽车的上佳表现,业内对2019年新能源车市持续高增长寄予厚望。而事实上,今年是新能源车补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或将出现“实质性”退坡,意味着交付越多、车企垫款越高。另外,享受补贴门槛越来越高,要有更长续航里程的车型才有高额补贴,对车企而言,要么以高成本的长续航产品去拿高额补贴,要么造低成本产品自己解决差价问题。新能源车市能否再创新高,不宜过早下结论。
SUV市场能否峰回路转?
去年SUV市场退烧,产销分别下降3.2%和2.5%。但原本专属豪华品牌的轿跑SUV车型却是一枝独秀。2019年不少厂家大力推出轿跑新车,如长安CS85、吉利F11、WEYP8GT等。在SUV同质化严重、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背景下,轿跑SUV或许会成为新的蓝海;另外去年中低端SUV下降的很多,中高端SUV反而逆势上涨,如能顺应这一市场变化,今年SUV市场或能重回上升通道。
豪华车还能高歌猛进吗?
去年豪华车市场实现两位数增长,为寒冬车市增添一丝温暖。不过, “红火”背后有隐忧,一二线豪华品牌普遍打起价格战,让利10万以上是“家常便饭”,陷入“利润换销量”怪圈。与此同时,眼下大部分豪华品牌已无法再扩展细分市场,连下探空间也已填满,新款车型主要是换代,增长受限,从市场空间、渠道压力等方面来看,豪华车市场今年要想继续高歌猛进有点悬。
新造车势力能否修成正果?
2018年,造车新势力已出现两级分化,,蔚来、小鹏、威马、新特已跨过交付关口,奇点、蓥石则出现资金链断裂生存艰难。而今年,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随着更多传统造车势力的加入,以及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逐步退坡,造车新势力将面临淘汰赛的生死考验,2019年无疑将成为国内电动车行业的分水岭。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再漂亮的PPT也难有用武之地,要想修成正果,必须拿出真本事。
日系车春天还能支撑多久?
在去年车市寒冬中,日系三强上演逆袭戏码。其优秀表现,靠的不仅是自己一年来的努力,还有大环境的“神助攻”。在贸易战的影响下,国内油价一度迎来“五连涨”,不仅许多欧美品牌车企受到影响,也带动整体经济环境降温,消费者自然更倾向于买以经济、省油著称的日系车。至于日系三强的春天还能支撑多久?若以2019年为标准来看,除了三家在产品与营销上的布局起到决定作用外,贸易战的走向等外力也将是关键因素。
“自动驾驶”量产还有多远?
目前来看,制造一辆可以自由上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汽车还需要克服堆积如山的问题,而且还不断有新的挑战产生。2019年,预计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会催生更多的合作,并且跨越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IT企业和各类初创公司。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传感器升级迭代,2019年自动驾驶汽车有望在更多的区域开展测试,能否取得突破,实现量产有待时间检验。
“共享出行”何时破茧成蝶?
2018年,传统车企在寒冬倒逼下纷纷加速驶入共享出行赛道,企图争夺出行这块“大蛋糕”,仅2018年下半年,就有一汽、东风、上汽、长安、长城等9家车企先后进入网约车市场。虽然车企都想在网约车领域分一杯羹,但目前国内大多数共享出行领域的企业都还没有真正实现盈利。2019年对于共享出行能否破茧成蝶至关重要,值得期待。 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