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通俗地说就是有丰富内涵价值的“品牌”,而且能够在不同领域跨界引燃流量。故宫,就是这样一个大IP。文具、口红、咖啡……故宫文创款款热卖,最近又“跨界”教育制作美育线上课程,雕梁画栋、堆金彩画、稀世珍宝、匠人工艺,讲述“中国美”故事的同时,呈现历史、建筑学、美学等综合知识。课程上线仅40小时就售出15000单,故宫真火。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提升,线上学习越来越成为常态,人们也渐渐开始接受并习惯知识付费。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已超过了1.5亿人,分答、得到、喜马拉雅以及各种线上知识分享平台,创造各种微课吸引各年龄层的人群。
从故宫这场“火”来重新看教育也很有意思,课程的销售方式特别值得关注。有人说,20年前培训机构的课程生产者最头疼的是如何多招两个学生,而在线教育的“售课”方式与内容制作方式一样颠覆传统。同样拿这场故宫美育课来说,这两天课程“电子海报”被朋友圈的各路大V、小V刷屏,社交软件太适合口碑营销,再配合分销返点的规则,每一个购买者都可以成为“带货人”。
这不仅意味着消费者也成为可以赚钱的传播者,更意味着教育产品的用户群亦得以拓宽。朋友“荀兜兜”就是教育圈的一个小V,她购买课程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公号介绍课程,她的“粉丝”也成为消费者,她感慨,“有时候‘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更有效。”
当然,在这场狂欢式的消费中,也必须看到课程之所以热销,同样也在于故宫IP本身强大的明星般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说,故宫是一座活着的文物之城,他希望故宫不但是一个知识的课堂,而且能够成为一片文化的绿洲。而这个“600岁”的课堂正在以年轻的姿态和方式迎合新一代“学生”的学习习惯。
精品课程、教学名师、行业专家可以说都拥有教育IP的价值,但如何开发成受众更喜爱的知识形式,如何形成更有效的知识“投送”渠道,都值得教育者以开放眼光和更接地气的姿态来研究。否则,信息海洋,学生们可是很容易“走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