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流浪地球》带动了科幻小说热。
是不是真的“热”,我不知道;姑且认为是真的吧。因为,据说,有网站购书记录为证,前多少名,都是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那么多人买,还不能证明是“热”吗?即便如此:考虑到不少人是把“买过”当做“读过”的,高居销售榜前列,似乎并不能成为“热”的铁证。
更何况,有热就有冷;而且,事情往往是辩证的:热得有多快,冷得就有多快。想想不久前过世的金庸先生吧,当时,据说,老先生的离去也突然就掀起武侠热的,同样,也有销售榜为证的——可见,我们可以有充分的把握认定:“热”的最主要得益者是卖出书的那些商家。
不知道因为老先生去世而去看武侠的读者,是不是来得及把金庸主要的作品都读过了;也不知道因为《流浪地球》电影而去看科幻的读者,是不是把刘慈欣主要的作品都读过了。在我看来,《流浪地球》肯定排不进他的前三。不过,我敢肯定的是,爱电影的未必能爱小说,因为电影和小说的主要叙事,几乎是两码事。
其实,我是反对把小说归成“武侠”或者“科幻”,或者其他类的。小说就是小说,不需要分那么多种类,小说只分两种:好的和不好的。类型化的描述,往往矮化、窄化了好的小说。好的小说,哪怕如《西游记》这样,通篇写神、怪、猴、猪,也让读者处处读到人。金庸写武功内力、刘慈欣写黑暗森林,都是以武侠、科幻为其表,以对人性的刻画和探索,对人的精神的张扬和歌颂为其里。只说金庸是武侠,只说刘慈欣是科幻,都是捡芝麻、抛西瓜,又还会让不喜欢“武侠”和“科幻”的读者直接就失去了亲近的机会。
当然,不光小说。书,以及其他作品,最主要的类型都只有“好”“坏”两种。
我们要多看“好”作品,少看或不看“坏”作品。好作品会拓宽眼界、温润情感、滋养心灵。怎么判断“好”“坏”?很难说。当下的话,别太相信商家吆喝,也别太相信网红推荐,大致就不会太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