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8月0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蔡斯民 当摄影成了重要文献
潘真
■ 吴作人
■ 谢稚柳
■ 赵少昂
■ 唐 云
■ 朱屺瞻
■ 陆俨少
■ 刘海粟
■ 陈文希
■ 叶浅予
  ◆ 潘真

  蔡斯民在龙美术馆(西岸馆)近旁的酒店里接受采访。按计划,当天下午,他将在美术馆跟观众分享“留真”背后的故事;次日,“留真——蔡斯民摄影作品与二十世纪中国画名家作品展”揭幕,展期长达一个半月。

  窗外,溽暑的上海早已不复当年的模样。“一晃,三十年了!”蔡斯民感慨,给老先生们拍照好像就在昨天,随着时间的流逝,黑白照片上的影像越来越显得珍贵了。

  刘海粟敲定“留真”,黄苗子担当策划

  上世纪80年代,刘海粟到新加坡开画展,应邀演讲。记者慕名蜂拥而至,蔡斯民躬逢其盛,拍下大师激情演讲及接受采访的系列照。

  当时身为商业广告摄影师的蔡斯民,并不满足于本职工作,想在商业之外做一些自己喜欢的纯粹的创作。他到中国为新加坡航空公司拍片,业余时间寻访中国画家,发现早已作古的国画大师齐白石等都没留下专业的人像摄影,就想为还健在的老一代中国画家拍摄生活艺术像传。

  他找到刘海粟住的宾馆请教。刘大师听了他的设想,非常赞同,很快敲定这个项目的主题“留真”(留下真实的故事),并为他题写了“留真”二字。

  拍摄刘海粟,蔡斯民想起当年轰动一时的上海美专模特风波,特意安排一名模特,请大师写生。样片出来后,李可染大师看不惯,“这么大年纪,还穿花衣服,完全是花花公子的样子,不成体统!”还好他不知刘大师未实现的一个创意——在住处穿着睡袍的刘海粟,要蔡斯民为他拍一幅没穿衣服的照片,蔡怕他着凉感冒,不敢拍。他不高兴了,咕哝着:“毕加索能这样(指拍裸体照),我也可以!”摄影师至今为此耿耿于怀,“没拍,太遗憾了!”

  得到刘海粟支持后,蔡斯民开始着手创作。可是,拍哪些有代表性的人物呢?朋友介绍的画家黄苗子,成了项目总策划。他建议,按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从年长的拍起,初步拟定14位出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著名画家:朱屺瞻、刘海粟、黄君璧、赵少昂、陈文希、王己千、李可染、叶浅予、吴作人、陆俨少、谢稚柳、黎雄才、唐云、关山月。

  拍摄前,做足了功课:研究14位画家的作品,读他们的自传、传记、笔记等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性格、癖好,构思布局,以细微事物凸显人物特质,力求找到悠久传统与大师独特个性的结合点……

  拍出老艺术家毫不伪饰的生活状态

  “这可是传统文化系统滋润过的最后一代人啊!”蔡斯民告诫自己,“要设法留住国画大师的艺术、才情、学养和真性情。”

  此次展出的84张照片,每一张背后都有故事。摄影师是怎样拍出老艺术家毫不伪饰的生活状态的?

  第一次拜访朱屺瞻大师的梅花草堂,蔡斯民与主人聊天,瞥见窗台上有菖蒲,原来那是主人的最爱。待到拍摄那天,他租了车子运去一盆盆菖蒲,拍下大师含笑侍弄菖蒲的镜头。听说大师喜欢听评弹,又请评弹演员到他家里弹唱,抓拍他陶醉的瞬间。百岁老人还被拉去幼儿园,教小朋友画画,长镜头中老幼互动对比强烈。“都是真实的生活写照,一点不美化。”87岁的蔡斯民,颇为壮年的创意自得。

  叶浅予大师擅画飞天。戴爱莲介绍蔡斯民去找东方歌舞团团长王昆,请她安排舞蹈演员。当四名“飞天”突然降临叶宅,蒙在鼓里的叶浅予又惊又喜,画起舞蹈素描,所有的真情流露都被摄影师捕捉。

  久居纽约的王己千大师还是大收藏家,喜欢穿唐装。蔡斯民带他到纽约当代美术馆看毕加索雕塑。穿中式长袍的东方人,在西方的当代美术馆,对着雕塑,手拿美术馆小册子……摄影师要表现的,正是传统中国人与当代西方艺术的对话。

  陈文希大师是上海美专出身的新加坡大画家,创作时,好的作品放在一边,不喜欢的就烧掉。他有两次毁画,出现在蔡斯民的镜头下。说到毁画,蔡斯民还拍过吴冠中(因年轻未能入选“留真”)毁画,有几十张。“现在一张就要上千万了,他毁了几十张!”惋惜之余,体会到大师对艺术的精益求精。

  拍谢稚柳,强调他是艺术鉴定家。谢大师安排蔡斯民去拍他们在杭州的鉴定场面。车子把他接到一个秘密库房,进门就见谢稚柳、启功、刘九庵、杨仁恺、徐邦达几位大家在评点古画,旁边几名研究员埋头记录。那是全国书画鉴定组在工作,许多地方博物馆和文物商店的东西都在等待鉴定。

  14位画家中,唐云给蔡斯民印象最深,“喝茶、抽烟、喝酒,很会生活!”一起吃饭时,唐云会从口袋里掏出蝈蝈,多好玩!那天,蔡斯民托人买来大闸蟹,请大师喝酒。唐云一见,灵感勃发,随手画了一幅螃蟹、酒罐伴秋菊。酒过三巡,以这幅画为背景,按下快门。那个茅台酒瓶,被摄影师带回家留念了。

  “十四位大师的旧笔”合影,成了第一本《留真》的封面。旧笔的笔杆上,刻有大师的堂号或大名。其中13支,由蔡斯民收藏;只有谢稚柳那支,展览后璧还,主人送过张大千、毕加索的正是那款。

  整个过程中特别遗憾的是,本来计划拍的林风眠没拍成。蔡斯民带了吴冠中的介绍信,去香港找林大师。对方一再拒绝,毫无商量余地。

  补录敏感花絮一则:蔡斯民请14位画家分别看样本时,给吴作人的样本抽出刘海粟的内容,给刘的样本抽出吴的内容……

  80多件作品,飞来飞去拍了四年

  1984年到1988年,蔡斯民专注于“留真”。80多件作品,每张按一下快门只需三分之一秒,他却飞来飞去拍了四年,用掉200个胶卷,从7000多张中精选出84张。

  因为拍的是水墨画家,他觉得黑白效果好,并尽量用自然光。400度的胶卷,以1600高速拍摄。摒弃标准镜头,用长镜头、逆光、局部,背景也有故事。颗粒很粗的相片,营造出年代久远的气氛。暗房、多重曝光,未知影像的神秘感,刺激着想象力、创造力,他成功了。

  《留真》出版后,得了新加坡文华奖。与出版同步的摄影展,1989年至1992年,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及大陆多城展出,当时老先生们都还在;2005年至今,第二轮展出,老先生们都过了,然音容笑貌定格在了黑白照片上,生动鲜活——摄影成了重要文献!这次在上海,展览现场还播放了一段文献级音频:蔡斯民策划的“南陆北李”(陆俨少、李可染)谈艺录。

  在瑞士劳力士手表博物馆,蔡斯民曾发问:为什么石英表又便宜又准,而你们的表要卖几万块?主人回答:你说的表是电池的,没有芯,好像机器人没有感情;我们的表是手工制作的,有芯,是有感情的东西。由此联想到打磨“留真”那四年,老摄影家心满意足,“那是我人生最快乐的时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临港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特别报道
   第A03版:临港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特别报道
   第A04版:临港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特别报道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
   第A1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夜上海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9版:民间收藏
   第A20版:创见
   第A21版:汽车周刊
   第A2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12-13
蔡斯民 当摄影成了重要文献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A18蔡斯民 当摄影成了重要文献 2019-08-07 2 2019年08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