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8月1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春的拉丁美洲(下)
蒲实
■ 阿根廷首都街头一家餐厅门前的探戈表演
■ 今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狂欢节上踩高跷的舞者
  ◆ 蒲实

  狂欢与孤独

  小时候,在我模糊的想象世界里,拉丁美洲是颜色瑰丽和欢天喜地的。巴西和墨西哥的狂欢节,是儿童画家最愿意呈现给孩子们快乐童年的题材之一。长大后,给我的孩子讲故事,拉美依旧充满着浓烈的狂欢意向。

  在理查德·斯凯瑞的《热热闹闹的世界》里,一群大大小小的动物——蟒蛇、食蚁兽、鳄鱼、穿山甲、鹦鹉、企鹅等,排队乘飞机去里约热内卢过狂欢节。最后一个登上飞机的蚂蚁撑爆了美洲豹驾驶的飞机,蟒蛇就用很长的身体把飞机捆了起来,飞机安全降落在里约的海滩,小动物们跳着热辣的桑巴舞,吃着美味的热带水果,度过了快乐的时光。墨西哥人也热爱节日和公共集会。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庆祝理由,来打断时间的进程,以纪念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事件。节日的艺术几乎在所有地方都已衰落,在拉美却保持完好。

  看一看巴西和墨西哥的大型宗教节日,总是歌舞、乐队、典礼、烟花、香槟、奇装异服,就像把威尼斯的化装舞会搬到了南美更有乡土气息的艳阳天下面。“我们的日历排满了节日。某些日子,为祝贺瓜达卢佩圣母或萨拉戈萨将军,无论在偏僻的乡村还是繁华的都市,举国上下都祈祷、喧哗、暴食、狂饮、酗酒和斗殴。每年的9月15日夜23点,在墨西哥所有广场都举行‘狂呼节’,一大群着实兴奋的人们狂呼达一小时之久。”一位拉美作家这样介绍。

  对拉美人来说,真正的快乐是一种陶醉、是一阵旋风;节日夜晚的欢呼声中,他们的声音在光亮中的迸发,生与死模糊了界限。狂欢节与酒精,进而与热情奔放的拉美性格结合在一起,在气候严酷的巴塔哥尼亚,则将其推向极致:嗜饮者酩酊大醉,虔诚者日夜祷告,孤独者更趋孤独,豪饮之后,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直到读到拉美作家的这些文字,那副狂欢节的面具才最终被掀开来。面具之后,藏匿着一张孤独的面容——那不再是一张孩童纯真无邪的脸,却俨然是青春的少年迷惘而忧伤的脸,热情奔放掩盖着他的忧郁。

  看不见摸不着的墙

  在拉美作家色彩滚滚流淌的绚丽文字里,正是奥克塔维奥·帕斯一段稳沉的话,几乎颠覆了我之前对拉美的所有印象:我们狂呼,“或许是为了在一年剩余的日子里更好地沉默”。他这样写道。面具后面的人其实“害怕别人的目光,缩成一团,变成了影子、幽灵、回声;他不会走路,只会滑动;他不出主意,只是暗示;他不会反驳,只是小声嘀咕;他不会抱怨,只会微笑。这种掩饰,大概产生在殖民时期”。对自我的发现,表现就是看到自己的孤单。

  帕斯揭示出拉丁美洲的心灵:“在世界与我们之间,展开一面看不见摸不着的墙:我们意识的墙。这种启示几乎总是发生在少年时期。孩子和大人可以通过游戏和工作超越或忘记自身的孤独;而介于童年和青年之间的少年,则在这无限丰富的世界面前有一刻的不知所措。少年惊异于这种存在。惊异引发了思考,探身意识的河流。他自问:这张从深处慢慢显露,因水波变形了的脸是我的吗?生存的独特——孩提时代纯净的感觉——变成了疑惑与提问,变成了充满问号的意识。”

  突然间,在这段话中,拉丁美洲的性格以一种人格化的方式,向我呈现出它生命的另一面向:少年不在意他在水中看到的那张脸将来会发生什么变化;第一眼看上去它像解不开的谜,像一块布满裂缝与符号的圣石,老人的面具是一些无形的面孔凝结的历史。有一天,这些面孔会再次浮现,疑惑,不安,被一道凝视的目光所挖掘。因为这道目光,这些面孔变成了脸,然后变成了面具、含义、历史。就像所有拉美国家所经历的独立运动与革命一样,美洲的自我觉醒,伴随着与世界性思潮的接触,也带来了冲突与迷惘,独裁、暴政与政变不断。

  无需渲染的地方色彩

  阿根廷诗人班奇斯有一篇文学名作,叫《陶瓮》,里面有些诗句,人们第一眼读,会觉得那不是纯阿根廷的。诗句说:“……太阳在房顶/和窗口闪耀。夜莺/仿佛在说它们坠入情网。”诗人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写这些诗句的,而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郊区没有房顶,只有屋顶平台。而夜莺与其说是现实生活中的鸟,不如说是文学中的、希腊和日耳曼传统中的东西。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却说:“在这些常规形象的运用上,在那些违反常规的房顶和夜莺上,当然没有阿根廷的建筑和鸟类,但是有阿根廷的腼腆和暗示。班奇斯在抒发压在他心头的巨大痛苦时,在谈到那个抛弃了他、只给他留下一片空虚的女人时,他运用了房顶和夜莺之类的外来的常规形象,这种特定环境是意味深长的:它透露了阿根廷人的腼腆、怀疑、欲言又止,很难和盘托出我们的隐衷。”

  真正土生土长的、具有地方色彩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拉丁美洲吗?如果阅览拉丁美洲作家的作品,几乎没有哪一位作家,不是在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或法国的文学传统中去追寻传统和定义自己的身份;这是一个最初令我有些匪夷所思的疑问。

  阿根廷人也应如此,“即使不渲染地方色彩,我们也能是阿根廷人”。巴西也是如此。当代葡萄牙语的巴西作家,并没有通过书写大量的巴西风景与运用印第安元素来建立自己的话语,而是选择了刚刚兴起的城市作为空间,通过“城市文学”来书写“不需要风光的巴西性”。

  南美旷野

  然而,在所有对拉丁美洲的书写里,我最喜欢的是威廉·亨利·赫德森童年回忆里的南美旷野。赫德森的父母都是从英国到北美新大陆移民的后代,全家迁居到阿根廷,在那里的大草原上购置了一片牧场。他们的家门口有25棵翁布树,从坡地上望去,是无边无际的草原、溪流、湖泊、野牛、马群、奇花异鸟以及随处可见的刺菜蓟和翁布树。这些,构成了赫德森童年的记忆。当他离开阿根廷回到英国后,他无法忘却大自然给他带来的感觉,终其一生不断在英国的大自然中去寻访。在晚年对童年的回忆《远方与往昔》中,他这样描写童年时代的南美旷野:黄昏时分,牛群回家,四五百头之多的牛群带着响亮的哞哞声和吼叫声,在回家的路上奔跑,掀起一大片铺天盖地的尘埃,紧随其后跃马奔驰的牧人疯狂地吆喝,催赶着牛群;而家里,却是温馨的景象:晚饭后,孩子们在门前草地上做游戏,母亲坐在屋外,把正在看的书放在膝上,看着孩子们玩耍,一抹残阳映在她的脸上。

  原始的野性与恬淡的田园,荒凉与文明,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在一个人的回忆里结合为一体,不再有我与他之别。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04版:读者之声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2016这里有约奥运特别报道
   第A09版:2016这里有约奥运特别报道
   第A10版:2016这里有约奥运特别报道
   第A11版:2016这里有约奥运特别报道
   第A1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家装专版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亲子阅读/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七九届高中生
细说孙中山家族
青春的拉丁美洲(下)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B05青春的拉丁美洲(下) 2016-08-14 2 2016年08月1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