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海洋并不那么遥远
南北极很远,从上海到南极洲的直线距离有近1.5万公里。但极地也可以很“近”,企鹅早就成了好莱坞明星,而昨天在长风海洋世界举办的第206期科学咖啡馆,在上海唯一的极地白鲸表演馆探望了来自北极圈的白鲸三姐妹。
“企鹅和海豹是南极海的常住民;白鲸主要生活在北极,很少南下;而须鲸则是喜欢迁徙的动物。”周朦教授将小观众们从动物世界引入了科学世界。“在南极,不管企鹅还是鲸鱼,最喜欢的食物都是磷虾。”
磷虾是地球上已发现生物量最大的单一物种。据预估,南极的磷虾总量有4亿吨。在全球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的背景下,南极磷虾有望成为人类未来最大的蛋白质资源库。中国从1984年首次南极科考起就启动了南极磷虾资源调查,并于2010年首次派渔船进行商业捕捞。“磷虾很有可能常上中国人的餐桌。”
人类活动影响极地生态
南极磷虾喜冷水环境,因其对气候、海冰的变化极为敏感,又是一项重要的生态指标。“以前人们认为,磷虾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气候变化所致。但最新研究表明,人类活动也对远在天边的极地生态链产生巨大影响。”
周朦指出,一只企鹅一天只能吃几百个只磷虾,但鲸是一天可以吞下几百万只磷虾的“大胃王”,5万头鲸的磷虾消耗量可以喂2亿只企鹅。“上世纪中叶,人类大量捕杀海豹、鲸和一些鱼类,提炼鱼油和制造衣物,这使得95%到99%的鲸和海豹惨遭屠杀,磷虾数量不断上升,企鹅们享受着过度供应的食物而数量大增。从1989年开始,关于鲸、海豹的国际禁捕条例出炉,鲸和海豹越来越多,磷虾被大量食用后,企鹅的数量有所下降。”
中国科学家不应该缺席
上周,周朦教授刚在吉隆坡参加南极科学大会。南极是海洋生物等海洋科学研究的“圣殿”,令他不甘的是,在SCAR(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组织的全球大会上,在海洋生物这一领域,我国科学家几无话语权。“比如,中国就没有专门研究海豹、鲸鱼的科学家。”
据周教授介绍,在发达国家,不少海洋世界和水族馆都设有科研机构。如位于旧金山的蒙特利尔海湾水族馆,商业运营非常成功,同时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无论表演、展示还是研究,都有一个同样的目的——更好地保护海洋生物。目前,上海长风海洋世界等受欢迎的海洋主题游乐场,在我国也渐渐多了起来。什么时候,我们的海洋生物研究队伍,也能同步壮大起来?
本报记者 董纯蕾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