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结合 “体质”创新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是由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及附属舞蹈学校(简称“两团两校”)4个单位,2个剧场及6幢保护建筑构建的面向国内外开放的舞蹈艺术公共服务平台。“两团两校”及剧场的融合共通,实现了文教结合、融合发展、开放共享的创新“体质”,这让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成为了一个提供教学、创排、演出乃至具有舞蹈普及功能的创新型综合体。
据悉,此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专业舞蹈赛事、活动和演出将集聚国际舞蹈中心舞台,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自2018年起永久入驻,今年中国舞蹈“荷花奖”大赛也将在此举办。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将于10月起试运营,截至今年底,已策划安排演出35场,其中“两团”演出20场,首演剧目为上芭舞剧《哈姆雷特》。之后,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在国际舞蹈中心推出以色列巴切瓦舞团的《十舞》、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团的《莲花》及舞蹈艺术家谭元元的力作。
“弹簧”地板 全部覆盖
国际舞蹈中心总建筑面积为8.35万平方米,受限于基地面积、建筑高度、地铁保护等因素,建设时以“科技领先,设计优化”为前提,突出“以人为本、文绿结合、精准施工、环保节能”的理念。
为满足舞蹈演员排练所需的高度和尺度,中心共建大小排练厅48个,全部使用“弹簧式”地板,并以18项针对性措施解决地下空间内的空气循环问题,保证有氧排练。中心呈开放式格局,建筑不设围墙,形成“文绿结合”景观。此外,下沉式广场、地下导光带,增加地下空间的采光和自然通风,采用环保、节能等设计也体现了绿色节能的理念。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这一构想策划、建造实施达十多年的项目得以完成,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努力。为配合中心的建设,刘海粟美术馆整体迁移,新馆已于今年3月19日对外开放试运行;长宁区特辟的“两团”人才公寓也于去年12月正式启用。据悉,舞校修缮工程已于6月底基本完成,确保舞蹈学校搬回时同步使用。6幢保护建筑修缮也已于6月开工,年底可投入使用。
“校”“团”之间 打破壁垒
优异的硬件最终是为了提升软件,“出作品出人才”才是根本。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开放式创新“体质”将促进学校、院团、剧场等各种功能的协同和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有利于坚持“国际化战略,开放共赢”、坚持“文教结合,融合发展”、坚持“改革创新,专业化运作”。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提倡“创新融合、开放共享、文教结合”发展理念,融合、共享、结合的都是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资源。校与团之间将打破壁垒,“两校”引进“两团”优秀表演艺术家陈飞华、辛丽丽、吴虎生、黄豆豆等为舞蹈教育“双师型”客座教授,“两团”邀请“两校”师生参加《天鹅湖》《朱鹮》等创作演出活动,形成文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利用优秀师资力量,开展舞蹈普及教育,加强全市中小学舞蹈教师专业培训,组建学生舞蹈团和舞蹈联盟,推进上海学生舞蹈艺术教育。
此外,中心将进一步促进中国舞蹈国际化的交流合作,筹建“国际舞蹈学术研究中心”,创办中英文双语学术刊物《当代舞蹈艺术研究》。引入国际芭蕾舞比赛组委会、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上海合作基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文化艺术总署现代舞推广分支机构等。
顶尖演出 集聚于此
两年一度的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2018年起将永久入驻国际舞蹈中心。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大赛定于今年11月26日至12月10日在国际舞蹈中心举办。此外,每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和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蹈类活动、国内外学生舞蹈赛事及演出也将集聚于此。
为支持剧场公司有效经营,扶持“两团两校”创新发展,中心特别推出“场租补贴、支持原创剧目创排资金”等扶持政策,保障剧场在市场化运营、舞蹈演出季策划、原创首演和重大赛事及品牌资源集聚、舞蹈艺术教育普及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