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4年打造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终于要与市民见面了。在上海文化界,这是件大事。
不仅因为能容纳1080人的剧院又落成了一个,上海的文化地标也又多了一个。更多的,恐怕还是一种理念的创新,而后可能给这座城市文化发展、人才培养带来的助推力,以及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在享受文化上带去更多的便捷。
以“古北生活圈”为轴心的上海西区,因开发标准高,其居民物质生活水准一直高于上海平均标准,但终因缺少一个标志性的文化标志而显得有些美中不足。而作为上海“十二五”期间文化设施建设中重要一环,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落成与使用,或可填补一些缺憾。比如,这个舞蹈中心内如今所拥有的6座历史保护建筑,加上两个文艺院团、两个专业学院,这一切,不仅让上海现代化剧院版图增添了新的亮点;也让虹桥路为上海更多营造了一份舞蹈的氛围,一种文化的气息。这种新的理念,还体现在中心在“文教结合”上的全新尝试,比如两团的编导、首席演员能在学院兼职当客座老师;而学校选出来的优生,则可以提前参与到一流的演出中去……
理念、手段的新尝试,才能带来全新的景致与未来。如今的上海,不仅有上海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两座隔江相望的综合性现代化剧场,更有拥有亚洲最专业交响厅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专为欣赏音乐剧而建的上海文化广场,而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则是上海规模最大最专业的舞蹈剧场。与此同时,上海音乐学院的歌剧院也在动工;宛平剧场正在转向专业的戏曲剧场……上海的各类剧场,由于各自的精细分工,而得以让各类文化演出,能够遍及城市的每个角落,让每一位市民,都有更便利的选择,从而有更多获得感。
“观剧,是一种生活态度”,而成就这种“生活态度”的,除了习惯的养成,也仰赖城市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更需要理念与手段上的创新。真正的“文化大都市”,就是让爱看演出的人有好演出看,有好地方看好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