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海峡的知名度与同名古城马六甲有关。当年马六甲可说是繁荣无比,为东西方贸易活动的一个重要桥梁。因马六甲而得名的马六甲海峡,如今已不只是纯粹的地名而已,它还包含了海上通道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其知名度已经盖过了马六甲古城。从新加坡最高山花芭山往下看马六甲海峡,透过随风摇曳的树叶,海面宽阔,船舶来来往往。但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古城,其特有的马六甲海峡风貌更是凸显了一种时代的印记,成为人们缅怀郑和下西洋的一段难忘历史。
这条长长的马六甲海峡两岸有三个重要国家,即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东向往北进入南海,西向北上到达安达曼海,连接了世界上三个人口众多国家: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马六甲古城从一开始的小渔村逐渐兴旺,至16世纪初已变得非常繁荣。我们到达马六甲古城已是晚上,城内华灯闪烁。令人啧啧惊奇的是,这里类似我国三轮车的人力花车,是许多人喜欢的代步工具。特别是那车身彩灯构成的一幅绚丽图案,分外耀眼夺目,令人迷醉。本想近距离仔细欣赏一番,然而在这里停留的时间实在有限,又要接着去酒店,无奈只得放弃了。
翌晨,我们到离此不远的马六甲海峡处游览。海河岸边的一条小路,在夜雨的不断冲刷下显得十分干净。一边是海峡岔出的一条窄窄河道,有几艘小船在此停泊,另一边则是枝繁叶茂的树木一字排开。此时,沥沥小雨又开始四下散落开来,空气变得格外清新,气温也是比较适中。但见路旁花草点点,游人顿时感到分外惬意。
在负氧离子充足的地方,海水与河水由于距离的远近,似乎多少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颜色,却是搭配得极其和谐自然。我望着宽阔的马六甲海峡,那星星点点的巨型油轮、超大型集装箱船和散货船或下锚停泊,或劈风斩浪,风也由此变得无限温柔起来。如果仅从海峡的这一头,许多时候是难以看到对岸那一头的。马六甲海峡,可是一条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的海峡呢!
慢慢地,我看到了海河交汇处,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造型静静地伫立在岸边,白色的外观,上有蓝色的小物件,两者之间还有个如电风扇的小叶片。它的身影似曾相识,又好像不太熟悉。哦,我终于想起来了,那天在家看电视,当介绍到马六甲海峡时,曾看到有这么个小小的景观,与它是一模一样。那么,应该近距离地去浏览一番,以免到时留下遗憾。
我对妻说,过去瞧瞧吧!妻点头答应。于是,我们往海河交汇处的方向走去,与它来了个近距离接触。尽管前有低矮的白墙挡着,但驻足观看丝毫不减我们的兴致。
摄入镜头的马六甲海峡及有关见证,使我有了许多的回味机会。尤其是后者,虽然不那么高大,甚至还不太起眼,却铭记了一段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由此带来了无尽的岁月遐想。历史上马六甲古城就与中国源远流长,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五次都到过马六甲。这些丰富的史料价值,总使我念念不忘。
有句话说,来到马来西亚,不去马六甲古城,就如同是没有到过这个迷人的国家。也许,这句话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马来西亚的历史年轮,马六甲在其中有着许多故事可寻,二是马六甲古城还孕育了一个海峡名字,可见当年它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由此我进一步联想到,到了马六甲古城,不去马六甲海峡岸边走走,实在是有点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