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社会信用条例立法“微听证”开进洋泾社区,听证代表交锋——~~~
社会信用条例立法“微听证”开进洋泾社区,听证代表交锋——~~~
社会信用条例立法“微听证”开进洋泾社区,听证代表交锋——~~~
     
2016年08月3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会信用条例立法“微听证”开进洋泾社区,听证代表交锋——
征信“黑名单”记录可否擦去?
姚丽萍
图 CFP
  本报记者 姚丽萍

  一方说,如果改过自新,也不能消除不诚信记录,只会让人破罐子破摔,根本有违征信制度促进社会诚信的立法初衷。

  另一方说,如果征信记录可以改写,那就好比为失信者打开了可以来回穿梭的“制度之门”,与其有空可钻,不如不开这道门。

  上过信用“黑名单”,这个信用记录可以擦去吗?这是制定《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要面对的一道难题。昨天下午,立法“微听证”开进浦东新区洋泾社区,几个信用立法核心问题,让来自社区的听证陈述人观点纷呈。

  信用信息

  肯定不是“一个筐”

  什么是信用信息,它的内涵外延边界到底在哪里?究竟哪些信息,可以反映个人的信用状况?这是立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目前,立法草案将信用信息定义为:可用以识别、分析、判断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守法、履约状况的客观数据和资料。

  如此定义,听证陈述人几乎一边倒地表示:面太宽,不合适。

  “这样的界定,面太广,违法的,可以用法律法规制裁,但由于失德造成的失信,如何规范?”听证陈述人、浦东新区人大代表丁仲良说,乱搭建,乱张贴,高空抛物,破坏绿化,公共场所吸烟,闯红灯、乱停车,一系列司空见惯的现象,这些行为造成的后果轻重不同,因此,对失信行为可否分类管理,市区两级平台,还有街镇一级,哪类征信信息进入哪个平台,立法要明确,进入平台后,要公示,以便公众知晓,不去触碰“信用底线”,防患于未然。

  听证陈述人、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必昌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基本涵盖了单位和自然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立法若对“信用”定义过宽,很容易与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保护相冲突。比如,依据婚姻法,一些传染性疾病不宜结婚,但患者无意或有意隐瞒病情结婚,是否该列入征信范围?

  “总之,信用信息肯定不是一个筐。如果信用定义过宽,所有违法违约行为都纳入诚信体系,只会造成社会管理效率低下,反而难以提升社会诚信水平。”张必昌说,应当对义务履行的程度作出区分,信用立法能不能建立一个对信息的筛选、评判机制,不是所有违反法定和约定义务的行为都想当然作为信用信息被记录。

  “黑名单”

  公示5年是否机械

  近年来,从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到地铁乘车逃票,违法者纷纷进入各个系统的“黑名单”。

  那么,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可以根据各自领域管理,需要建立严重失信名单——黑名单,并向社会发布,行政机关、行业协会等发布严重失信名单,有效期为5年。

  在社会信用立法中,这样的“黑名单”公示制度是否必要、可行?

  “同意!做生意,最恨不诚信。我公司开张后不久的第二笔生意,就遭遇了不诚信,10多万的生意,最后只拿到1万元,3个月差不多都白干了。企业要发展,经济要繁荣,太需要人人诚信。”听证陈述人、上海志昊房地产经纪事务所经理方志涛说,对特别严重失信的主体,应当有黑名单制度,既警醒了当事人,也放大了当事人的失信成本。黑名单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联动惩戒的机制,是让社会各界都参与到对严重失信行为的制约中来。因此,对存在何种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列入黑名单应当作出限制,涉及信息公开的,公开到什么程度,公开的期限都应做出规定。

  不过,黑名单公示,以及5年有效期,却也遭遇了听证陈述人的不同意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基于各自行业、领域管理需要可建立黑名单,但黑名单本身是一种评价行为,应当仅限于内部使用,一旦对外公开,可能会涉及对当事人隐私权、名誉权等基本人权的损害。

  “严重失信者,无视社会信用,惩戒和制约,很必要。但黑名单不能随意发布,即便发布,也要通过法定程序,特别要强调的是,依法公示的黑名单是市场主体而不能是自然人。”听证陈述人、洋泾街道平安办副主任科员黄艳说,同时,“黑名单”的有效期不能是机械的5年,而要看是否已经起到了惩戒作用,是否已经改正了失信行为。

  信用修复

  “制度之门”能开吗

  如果,失信者主动纠正了失信行为,是否允许“信用修复”,消除失信记录?一种立法设想是,信息主体主动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利影响,原失信信息提供单位出具书面信用修复记录证明,市信用平台应当将其失信信息从平台查询界面上删除。

  这样的立法规范,可行吗?

  对此,同样富有基层工作实践经验的两位听证陈述人,观点却是针尖对麦芒。

  “赞成,十分必要,可行。”洋泾街道桃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玉萍说,失信者主动纠错,不再重蹈复辙,立法的惩戒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依法消除失信记录,这是正向激励,避免里破罐子破摔,“比如,整治群租房,业主主动整改,不再群租,消除失信记录,有利于社区和谐。否则,难免提高整治难度,增加新矛盾。”

  同样以“群租”为例,洋泾街道平安办副主任科员马兴华的看法截然不同,他说——不赞同消除失信记录!

  因为工作关系,3年里,马兴华参与整治群租,遇到不止300套群租房,房源主要控制在二房东手里,依法处罚时,二房东罚不到,只罚大房东。“我们发了整改通知书,第一年,没有一个二房东主动整改,但我们态度坚决,第二年整改率达到50%,只不过二房东的违法成本还是远远低于违法收益。”马兴华说,如何釜底抽薪,信用“黑名单”对二房东就是撒手锏,如果失信信息可以修复,如何保证这个制度不被失信者利用?何况,失信记录,原本就是对过去诚信状况的真实记录,一旦失信,就不可消除记录,才能保证征信记录的客观公正性。因此,规范失信乱象,千万不能开“制度之门”。

  那么,这道“制度之门”,究竟能开不能开?听证主持人、市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马新生说,今年年底立法草案进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程序,听证议题的结果将一一见分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第B21版:旅游资讯
   第B22版:旅游资讯
征信“黑名单”记录可否擦去?
“微听证”
社会信用该如何用好“大数据”?
新民晚报要闻A04征信“黑名单”记录可否擦去? 2016-08-30 2 2016年08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