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8月3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会信用该如何用好“大数据”?
姚丽萍
  2014年4月,市信用平台正式运行。截至当年6月,43个政府部门在平台上开通了323个部门用户查询账户,形成18项应用合作意向;法人信用信息查询逾1.5万次,自然人信用信息查询逾250万次。

  市人大财经委此前的调查显示,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专项监督,“失信惩戒不到位”是最薄弱环节,选择率达75%。而高达82.3%的受访者认为“加强失信惩戒,营造诚信环境”是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最迫切的任务。

  在日常生活中,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数据所能覆盖失信行为信息日益扩展,信用奖惩制度也在酝酿萌芽当中。2014年以来,备受关注的地铁逃票行为已纳入市信用信息平台,逃票人数由此大幅减少。此外,在银行贷款、人才就业、公务员招录和评优、图书馆读者管理,以及居住证积分管理中,与个人信用报告相关的奖惩制度也在试行中。2015年,本市公务员考试录用环节使用个人信息报告。

  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打破壁垒共享大数据,也尤为关键。一种立法建议是,每个部门的信用信息数据好比一棵树,但“独木难成林”,推进社会诚信,要打破部门壁垒,汇集出信用“数据森林”。

  其实,部门主动共享信用信息,效益不可小视。来自市民政局的信息显示,“居民收入核对系统”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自2009年上海居民收入核对中心成立以来,采信全市14个部门提供的居民收入信息,核对保障房申请资格,保障有限的公共资源“不滥用”,5年里避免公共财政损失20亿元。 

  不该披露的信息也必须保护。

  个人信用信息安全如何保护,信用平台工作人员接触大量信息,对他们有何特别要求?目前,市民个人可向平台发出查询本人信用信息申请。但个人不能通过平台查询他人信用信息。个人如有正当理由需查询他人信息,可通过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完成查询申请。同时,平台工作人员都签署保密协议,不得违规披露信息。

  而让信用信息平台安全运转,保护国家秘密、企业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已有顶层设计。其中,《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第40条明确:区内企业应当按照规定,报送企业年度报告,并对年度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企业年度报告按照规定向社会公示,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除外。   本报记者 姚丽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第B21版:旅游资讯
   第B22版:旅游资讯
征信“黑名单”记录可否擦去?
“微听证”
社会信用该如何用好“大数据”?
新民晚报要闻A04社会信用该如何用好“大数据”? 2016-08-30 2 2016年08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