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经斯基是共产国际特使中来华较早的一位,他曾与孙中山有过两次会面,也是第一位与孙中山会谈的共产国际使者。
维经斯基,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1920年3月俄共(布)中央远东局海参崴分局决定派出一个代表团前往中国,代表团的负责人就是维经斯基,虽然当时他只有27岁,但具有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代表团来华的目的是了解中国社会的政治形势,尝试与中国的进步组织建立联系,帮助建立共产党。4月份,维经斯基以俄文报纸《生活报》记者的公开身份来到中国,为了工作上的便利,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叫吴廷康。来华后,维经斯基先后拜晤和联络李大钊、陈独秀。
在上海,陈独秀建议维经斯基认识一下孙中山。于是1920年11月的一天,维经斯基来到上海孙中山寓所拜访了孙,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会面,共交谈了两个多小时。这也是共产国际使者同孙中山的第一次会谈。孙中山询问了苏俄十月革命,并提出有否可能在海参崴或东北某处建立电台。后来维经斯基这样回忆他和孙中山第一次的会面:
“孙中山在自己的书房里接见了我们。房子很大,立有许多装满书的柜子。他看上去像是四十五岁到四十七岁(实际上他已经五十四岁了)。他身材挺秀,举止谦和,手势果断。我的注意力不知不觉间已被他简朴而整洁的衣着所吸引,他身穿草绿色制服,裤腿没有装在靴筒里。上衣扣得紧紧的,矮矮的衣领,中国大学生和中国青年学生一般都穿这种上衣。
孙中山一反中国的客套,马上让我们坐在桌旁,就开始询问俄国情况和我国革命,然而不一会儿,我们的话题就转到了中国的辛亥革命。孙中山异常兴奋起来……
谈话快结束时,孙中山又回到苏维埃俄国的话题上来,显然,他对这样一个问题深感兴趣,怎样才能把刚刚从广州反革命桂系军阀手中解放出来的中国南方的斗争与远方俄国的斗争结合起来。孙中山抱怨说:‘广州的地理位置使我们没有可能与俄国建立联系。’他详细询问是否有可能在海参崴或满洲建立大功率的无线电台,从那里我们就能够和广州取得联系。”
维经斯基与孙中山的第二次会面,是在1924年夏天他来广州指导太平洋运输工人代表大会之际,由廖仲恺陪同会见了孙中山。孙中山感兴趣的是俄国的“经济如何得到恢复”和“农民怎样生活”,因此提出了关于俄国的许多问题。维经斯基则向孙中山详细介绍了列宁逝世后苏联国内的情况,就刚签字的中俄协定“谨慎地”探问了孙中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孙中山表示“深刻理解苏联和中国政府缔约的目的,以及该条约对于中国人民利益的意义”。
孙中山逝世后,为了纪念他,维经斯基特地在苏联《布尔什维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孙中山与中国的解放运动》的文章,高度评价了孙中山。1953年维经斯基去世,享年60岁。
十日谈
孙中山与近代名人
风云际会,一时多少风流人物,请续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