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康健园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同的不良生活方式
滋生糖尿病家族聚集
于浩泳
  今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让我们“关注糖尿病”。

  近二十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急剧增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有的专家将糖尿病形象地比作“二十一世纪的流行病”。有的家族、家庭几代人当中存在多个糖尿病患者,还有的夫妻同时或先后发现患有糖尿病。既然糖尿病的蔓延如此迅速、势不可挡,它是不是一种类似肝炎、艾滋病的传染性疾病呢?

  糖尿病绝非由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所引发的疾病,其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先天的遗传背景及后天生活方式改变的相互作用。有个形象的比喻将此比作“遗传因素使子弹上膛,环境因素扣动扳机”。有些患者可能会说:“父母都没有糖尿病,不存在遗传背景,我怎么会得了糖尿病呢?”其实,这里所说的“遗传”并不是指“父亲传给儿子”这种狭义的家族遗传,而是指我们整个种族遗传的背景。和西方人的种族比起来,东方人种族普遍对糖尿病易感,这主要和我们祖先生活的环境和我们的基因长期进化的过程有关。

  即便存在糖尿病的易感性并不意味着必然中招,只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体形避免肥胖,也可以大大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概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呢?包括久坐、体力活动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无节制的应酬、长期熬夜以及生活压力加剧、长期抑郁等,这才是触发糖尿病发病“扳机”的重要危险因素。

  当然,有血缘关系的人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即父母与孩子之间,祖辈与孙辈之间无论哪一个人得了糖尿病,同家族的人得糖尿病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不会传染糖尿病,如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即使有紧密接触也没有传染糖尿病的可能。所以妻子得了糖尿病,不会因为做家务、做饭就把疾病传染给丈夫和孩子;祖辈也不会因为带孙辈就把糖尿病传染给孙辈。但是,与糖尿病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人到底会不会得糖尿病还取决于共同的环境因素。其中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习惯、性格等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比如:夫妻二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间互相影响,有趋于一致的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处于相似的环境中,一方得了糖尿病,另一方得糖尿病的几率可能会增加。而糖尿病祖辈带的胖孙辈,不仅具有遗传因素,也因为具有同样的饮食结构和生活环境,胖孙辈长大得糖尿病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所以,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归根到底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它虽然“流行”但绝不“传染”。这种“流行”是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的必然代价,反映的是人们对糖尿病发病认识的欠缺和滞后。过去说糖尿病是“富贵病”或是“贫困病”,只反映了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一个侧面,而从自我保健意识、自我生活管理角度看,糖尿病更是一种“无知病”。全社会应该积极动员起来,“未病先防”,大力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使人们懂得富裕之后,仍然应保持适量、均衡的饮食习惯,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理想的体重和身材,遏制糖尿病的进一步蔓延!

  于浩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 本版图片 TP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专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复/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4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11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12版:社会/新民环球
共同的不良生活方式 滋生糖尿病家族聚集
我国糖尿病与抑郁症 共病率高达10.8%
糖友养阴补虚安然一冬
别让糖尿病“偷袭”你的肾
糖尿病肥胖的手术治疗
新民晚报康健园B01共同的不良生活方式
滋生糖尿病家族聚集
2016-11-14 2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