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关注河北“营救坠井男童事件”的人,最近几天的心情可能有些复杂。刚开始有关各方耗时107小时开展生死大营救,很多人对这种“不抛弃不放弃”深表感动;紧接着舆论风向反转,说男童爷爷给救援人员磕头致谢之后,死者家属在医院大吵大闹,殴打了120司机还索赔200万元;但最新消息是,死者家属发布声明称“除了悲痛只有感谢”,“从没提出任何索赔,外界信息皆为谣传”……
在死者家属辟谣前,他们已经被一些涉医自媒体贴上了“医闹”的标签,也承受了网友的极端恶意与唾骂。但截至目前,那些标题中赫然写着“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现实版农夫与蛇”的“10万+”热文,仍在朋友圈中流传。很多人都不会关心“医闹”的说法是否属实,而只会更笃信“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谣言通常都比辟谣信息传播得更广,舆论误伤无辜的情况也因此越来越多,这是新媒体时代舆论生态的一部分。在医患矛盾原本就剑拔弩张的背景下,这种有意无意的误会多出现一例,医患之间的撕裂就会多一分。如果说这件事有什么值得反思之处,最起码一条就是:慎贴“医闹”标签应该是共识。
从舆论生成路径来看,将死者家属称“医闹”最初源于一些医生微信群,“殴打120司机”“索赔200万元”的谣言在医生朋友圈、涉医自媒体也传播最广。那些真假难辨的聊天截图在网上传开后,“医闹”标签牢牢贴在了死者家属身上。这种与事实不符的诬陷,对死者家属无异于“二次伤害”,但传谣者并不关心。
事实上,只要没有先入为主地被某种偏见所裹挟,要发现“坠井男童家属变医闹”的漏洞并不难。这是一场被众多媒体全程直播的营救行动,死者家属有什么好闹的呢?他们能找谁闹呢?他们大闹医院能带来什么利益?索赔200万元是否捕风捉影?只要想明白这些问题,断然不会被那些不负责任的声音所左右。
退一步说,即使死者家属与救护人员之间确实出现了某些摩擦,也很可能是农村父母因不堪丧子之痛而做出的过激反应,远够不上“医闹”的定性标准。遗憾的是,很多医务工作者一直很喜欢滥贴“医闹”标签——患者对医生大声说话是“医闹”,家属提出利益诉求是“医闹”,甚至看哪个患者不顺眼也能说他是“医闹”。在7月的“八达岭老虎伤人事件”中,也曾出现“伤者曾是医闹”的谣言。
“医闹”是一种很严重的指控,按照刑法修正案(九)是要依法追责的。但从“八达岭老虎伤人事件”到“营救坠井男童事件”,为贬低患者或伤者而乱贴“医闹”标签、编造“医闹”传闻的闹剧,已经出现了两次。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只会让医患矛盾进一步激化,希望少一些上纲上线,慎贴“医闹”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