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近日试行考勤抽查新办法,本科生需在课前课后各刷一次校园卡,否则即为缺课。招来不少反对声:没必要;难操作;强制上课,有悖于大学的自由精神。言下之意,我逃课有理,你点名无聊。
读完新闻,印象最深的不是学校出新招,而是许多人强烈反弹。
刷卡、指纹、刷脸、微信、APP等手段,近两年在全国多所高校出现过。形式多变,本质和传统的课堂叫“到”没有区别,只是效率更高,威力更猛。上课点名由来已久,为何这次有那么多人抗议,甚至觉得“自由”受损?
大学向来倡导学风自由,可没听说过还包括逃课“自由”。有些人,明明就是害怕影响自己偷懒,却高举“捍卫自由”的旗号。理由听起来义正辞严:这门课太无聊,还不如逃了,去旁听更有意思的课。
多半是借口。谁没逃过课呢?理由无外乎:睡懒觉、打游戏、谈恋爱、旅游、打工……其中贪睡可能性最大。有几个人放弃分内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学习?
看似是质疑“刷卡”,实则在反对“考勤”。以前手段单一,老师为节约时间,很少每课必点,反对者的牢骚没集中爆发。其实他们一直认为,大学生就该自由选择上不上课。只有能力低、不自信的老师,才爱点名。
的确有些名师,口才一流,魅力四射,座无虚席。这是所有高校教师的努力目标。但是,如果内容枯燥,讲述乏味,也不能成为逃课的正当理由。上课是学生的本分、学校的规矩,也是对老师基本的尊重。课堂本就有强制性,你可以选择挣脱束缚,那就要承担低分或重修的后果。
另外,逃了课,别找借口。古文造诣深厚的作家野夫,在武汉大学读书时,因实习逃了一学期的古代文体学。他心怀惶恐,期终去找授课老师沈祥林当面请罪。老师却说“没关系,你是我执教二十几年来古代文体写得最好的学生”。我们不能要求老师们都有沈先生的胸怀,但起码可以要求自己:即便像这样古文最好的学生,逃了课,也会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