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谈论手艺、匠人,逐渐成为一个颇有热度的话题。那些匠人们,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历经岁月磨炼,纷纷成就为大师。这些颇为励志的故事,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对潜心技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近三十年来,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具日益塑料化、粗鄙化的一种反拨。
谈到手艺,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日本,南部铁器、手工陶瓷,乃至厨房用具,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人也确乎有将日用器物上升到形而上学的本事,美其名曰“生活美学”。一时间,译介日本手艺人、日式生活美学的图书也成为业界潮流,颇受城市白领的喜爱。
那么,作为曾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中国,手艺又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介绍这样内容的图书,原本很是难觅,文汇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手艺与禅心——寻找中国匠人之旅》一书,填补了这个空白。是书实地走访了散落在民间的二十位匠人,从云南边陲的银匠,到江南水乡的陶艺师;从九十多岁的国宝级旗袍大师,到85后青年才俊团扇男神;从质朴执着的斫琴师,到喜乐活跃的竹编师,以个案探访的方式,细腻深入地展现了这一门门手艺可以抵达的技艺和美学的高度。看了这本书,由衷地感叹,其实最美的手艺还是在中国!
可惜的是,手艺在中国一度遭受冷落。那种子承父业,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的故事,在急剧动荡和变革的时代,都成了遥远的传说。到重新认识和发现手艺之美,大匠凋零,青黄不接,传承成了个大问题。于是,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织评定,各门手艺传承人的甄选认定,纷纷排上日程。这当然体现了对于民艺的重视,有文化抢救的意味。但是,手艺的生命在于使用,存于日常,在于回归普通人的生活。日本民艺传承的成功经验,也在在证明了这一点。手艺是淑女贴身的旗袍,是文青手里的折扇,是茶客指尖可握可把玩的杯盏……手艺一旦脱离了日常,脱离了使用,从民间的桌案被搬进博物馆的玻璃橱柜,从日常器物“升格”为非遗展品,如此,这门手艺离它的消亡失传,大概亦不远矣。可喜的是,在此次寻访中国顶级匠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立足于生活,坚持手作日常器物的手艺人们,也获得了民众热情的回报。在太湖边上的小村子里做竹编的王雨夫妇,花四年时间做一只竹丝扣瓷的杯子,把竹编做到了比前辈大师更精细的程度,粉丝不在少数;做团扇的李晶,则把缂丝这种以前只供出口高冷生僻的传统手艺,推广到了年轻群体中。
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在桃核上精雕细刻的“大苏泛赤壁”的场景。这可能也是中国读者最耳熟能详的有关核雕手艺的优美文字。日本手艺的成功传承,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柳宗悦、盐野米松等人不遗余力的推广。他们的著作《民艺四十年》、《留住手艺》甚至成为手艺爱好者们人手一册的“圣经”。这本《手艺与禅心》,对于中国传统手艺文化的传播推广,定会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