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曾拥有多个军用、民用机场, 从1917年始建龙华机场,到虹桥机场,再到大场机场、江湾机场,直到浦东机场,上海的飞机场已经有近100年的历史了。无论军用、民用、军民两用,飞机场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其中大场机场、龙华机场等,甚至见证了中国航空人研制大飞机的艰辛,以及一代代空军战鹰的破壳而出。
现在,江湾机场、龙华机场、大场机场,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或者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们仍留给上海市民许多回忆。
龙华机场:老楼梦寻
上海巴士二汽864路的一个终点站是龙华飞机场。当记者踏上一辆864路公交车时,司机说,“龙华飞机场啊,现在也就是个地名了。哪还有什么飞机。”
然而,在沈可正这一辈老人心里,这里永远有着飞机的烙印,浸润了他们的青春岁月。
“那一栋老楼还在。”沈可正告诉记者,“我1970年代随5703厂到这里工作,当时沿着黄浦江边,都是厂方的建筑。黄浦江上,那时候还有许多木头小船。”
作为我国知名的飞机设计师,沈可正退休前参与主持的ARJ21项目,目前首架飞机已于2015年11月29日交付成都航空公司,正式进入市场运营。而他40年前工作过的地方,现在却已很难找到5703工厂的影子了,黄浦江边,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端楼盘。
然而,龙华机场的历史,却依旧能从沈可正所言的那幢老楼找到痕迹。这幢位于龙华西路1号的大楼,在《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中有着一个特别而厚重的身份标签——“中国民用航空华东管理局龙华航空站”,“原名”栏目填写着“龙华机场候机楼”。
如今走近这幢大楼,远远就能看到“绍兴饭店”的招牌以及“滨江婚礼中心”等字样。再走近些,则可以发现诸如“龙华一号KTV”、棋牌室、浴场之类的娱乐场所,已经分享了一楼到四楼的楼面。
走入大楼内,还能看到一幅瓷砖拼贴的画作,画面上一架四引擎的大飞机飞临浦江上空。根据沈可正回忆,楼内应该还有有关龙华机场百年变迁的绘画作品。沈可正随5703厂进入龙华机场时,此地已经多年没有民航客机起降了。1966年,随着民航客机越来越大型化,龙华机场难堪重负,民航客机一度全部转移至虹桥机场起降,这幢大楼除了五楼保留作为民航塔台,其他房间全部空置。
“除了我们5703厂以外,还有民航局102厂这样的单位,都在龙华开工。”沈可正回忆,“与位于首都机场的民航局101厂不同,102厂当时主要负责维修国产运5、苏联产安2这样的双翼轻型飞机,甚至国民党时代留下来的B12飞机。”
初到上海的沈可正,所见5703厂的业务大多是维修杜2、杜4这样的螺旋桨轰炸机。那时候,他先是在5703厂食堂办公,后来搬到这幢民航华东管理局留下来的老楼里办公,国产大客机运10开始立项的最初几年,他们仍在此办公,搞大客机测绘工作。
周济生那时候与沈可正是同事。周济生回忆,在国产大飞机运10立项以后,当时没有计算机,甚至连初级的手摇计算机也没有,设计师们的绝大部分工作需要人工计算和绘图。
随着运10项目的深入,周济生、沈可正们不得不搬离这幢大楼,转移到大场。“运10的吨位是100吨级的。而当时龙华机场跑道只有1800米,假如飞机要在龙华试飞,就必须延长跑道。”沈可正说,“然而跑道外的上海水泥厂,当时是建工部唯一生产特种水泥的企业,他们不愿意搬迁,我们只能去往当时军用的大场机场做试飞。”沈可正记忆中,龙华机场的跑道质量很好,要超过当时海军航空兵使用的大场机场。“龙华当时的跑道厚度30厘米左右,宽度达到80米,当时领导很想在龙华试飞运10,后来因为跑道无法延长,不得已转往大场。”
有着百年历史的龙华机场的故事,绝非仅仅与中国首架大飞机运10有关。此地龙华镇百步桥一带,民国初年曾是淞沪护军使署的江边大操场,辟建于1915年末。1907年开始改建飞机场,1922年被称“龙华飞行港”。1927年,当时的陆军第十师因军事训练需要,向国外订购6架飞机。由于装配飞机需要宽阔的场地,因而择定龙华大操场作为飞机装配之地。1922年秋,为存放已装配好的飞机,分别在大操场内建造了6间竹房和3大间瓦房,乃成陆军机场。
1929年6月,此地改为民用机场,并设立了“龙华水陆航空站”管理机构,同年,投入民航运输,著名的“中国航空公司”“欧亚航空公司”即诞生于此。
如今已被娱乐场所盘踞的那栋老楼,当初是在1940年代国民党撤退前开始兴建,后来战事骤起,便无人能顾得上继续施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栋大楼继续修建,最终得以建成。直到1964年,龙华机场仍是上海唯一的民用机场。在运10项目迁移至大场后,1980年代,龙华机场一度又起降过民航小飞机。
记者了解到,2008年以前,龙华机场还主要被用作起降飞艇和直升机,机场原址内还设有汽车驾校。2008年,龙耀路隧道开工建设后,机场内的跑道被拦腰截断,机场内的跑道也被改建成了一条道路。2010年4月15日,龙耀路隧道通车后,原跑道所在位置的道路被命名为云锦路。
而作为通用航空机场,龙华机场位于云锦路、龙耀路的临时起降坪,飞行任务一直持续到2011年6月。
除了航站楼、跑道以外,当年的机库也已别做它途。2014年1月7日,余德耀美术馆在徐汇滨江举行了落成仪式,创办人余德耀先生表示,美术馆经五年的辗转落户于滨江,“就是要将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上海”。而这座总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的美术馆,前身正是龙华机场大机库。
大场机场:大飞机之梦
因为大型客机运10的研发需要,特别是试飞需要,周济生、沈可正们转移至沪北的大场机场工作,那是1970年代的往事了。1973年6月2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海军航空兵和5703厂共用大场机场。
记者不久前前往场中路3115号——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这里位处大场机场以南,厂区西面的上飞大道可以直通机场。
在厂区内的大草坪上,记者见到了中国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大型飞机——运10。运10的设计制造一路坎坷,1970年8月,国家向上海飞机制造厂下达运10研制任务,1980年代中期,样机7次飞进西藏,1986年,国家财政部否决3000万元人民币的研制费用预算,至此,运10飞机研制计划彻底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