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龙 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对计算机科技人员来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岁月,他们目睹了一个崭新互联网的成长与发展。这是一个巨大的平台,越来越多的电脑通过互联网相互链接、相互传递信息。但是互联网自身无非是电子传输系统,可以接受或发送信息包裹,但是对信息内容却一无所知。这给勇于创新的人们敞开了一扇大门,尝试将信息内容放入传递的包裹之中。
一个显而易见的想法是将文字放入其中,比如将文字加到科技论文里。但是仅仅发送文字远远不够,需要标题、段落和格式等信息。重新恢复这些格式需要遵循某种格式。1989年蒂姆·伯纳斯-李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工作期间,提出“超文本标准语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作为文字格式标准。尽管当时有其他供选择格式,他的建议脱颖而出,得到公众认可。他对自己的发明寄托无限希望,因此为电脑用他的语言分享信息网络起名为万维网(World Wide Web)。
万维网还需要另一个重要模块。蒂姆·伯纳斯-李语言制定可读格式标准,但是阅读一个网页需要用软件重建网页,该模块被称之为浏览器。
万维网要得到公众认知急需浏览器。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高性能计算法案”,也称为戈尔法案。基金下发到伊利诺伊大学下属的国家超级计算技术应用中心。在那里两名计算机科技人员(一名当时还是本科生)研发出Mosaic网页浏览器。Mosaic在当时获得巨大成功,不仅可读文字,而且显示图像。它还与微软窗口操作系统兼容,从而使得浏览器走出大学、实验室电脑系统,进入寻常百姓家。浏览器还使得网页变得五光十色:音乐、视频、购物、电子邮件、社交网站,应有尽有。不论人们喜欢与否,浏览器吸尽大众眼球。
在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大学工作,有幸近距离见证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当时互联网技术似乎按部就班发展。蓦然回首纵观历史,万维网发展的深度与广度,远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尽管私人企业作为推广万维网发展的主力军,令人欣慰的是万维网、互联网都源于学术界及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