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数来,我认识米舒(曹正文)同志已33年了。这33年来,我读到他写的不少文章,前年他赠送我一套八卷本的《米舒文存》,在米舒创办的“读书乐”举行50期、100期、200期与1000期的座谈会,我都应邀参加了书香弥漫的书友活动。去年上海儿童博物馆又设立了“读书乐”陈列室,鼓励更多的人热爱读书,并让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孩子们从小播下读书的种子,米舒与他的“读书乐”陈列室对促进上海读书活动,是有助益的。
近日,米舒把他在执编“读书乐”期间,访问二十余位文化老人的笔记加以整理,推出了一本《文化名宿访谈录》的新书,请我先睹为快,我看了书的目录与部分章节,很有感触。
应该说,米舒从小“迷书”,热爱读书,他在读初中二年级时,已把报上读到的好文章剪贴成册,加以学习。在他31岁报考《新民晚报》时,他取出一本从14岁开始剪贴《新民晚报》好文章的剪报册送给众多考官过目,使他获得了一个好的印象分。
米舒在独立执编“读书乐”时,正处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一些活跃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化名家,如施蛰存、夏衍、冰心、章克标、赵家璧、徐铸成、王元化、罗竹风、徐中玉、秦牧、蒋星煜先生……都还健在,米舒亲自上门,请这些文化名宿谈自己读书经验与当年从事文化活动的经历,现在将这些文化名人的访谈录整理出来,供年轻的同志们阅读,那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在这些文化名人中,我比较熟悉王元化、罗竹风、冯英子几位。在“读书乐”举办的书友座谈会上,听赵家璧、徐中玉先生作过读书的发言。我在正文生日的聚会上,见到了罗竹风与冯英子先生,我们作过亲切的交谈。罗老是位老资格的革命干部,学识又渊博,但他为人很谦逊,他那天问我资产阶级物质文明包含哪些内容,和无产阶级物质文明有什么区别。我知道我的回答并不准确,但他却有较深刻的认识,我对他的学识和谦虚很是钦佩。
王元化先生与我同住一个小区,在夏日的晚上,我们常常会在散步中相遇,于是便海阔天空地聊起来,元化先生是个很有正义感、学识渊博的儒雅学者,他或谈历史,或谈读书,在褒贬时事,敢于直言又蕴含哲理。我手头还保存着一张珍贵的合影:2008年4月30日我从北京抵沪,获悉王元化先生正住院,我便赶到瑞金医院去看望病中的元化先生,他在病床上问我北京的近况,但未及我回答,他就半睡着了。半晌,他又睁眼问我:“你怎么样?”我正待回答,他又沉睡了。我只能用双手紧紧握着元化先生的手,以体温作感情的交流。九天后,元化先生就与世长辞了。
我想,今天重读这些文化名宿的经历与他们对现代中国文化的贡献,对我们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是个继承传统文化的很好教育,而对广大读者而言,也是一种文化熏陶。
“读书乐”已走完了22年历程,但我以为,读书给人的快乐是永恒的,书比人长寿。这本访谈录只是米舒当年编“读书乐”的副产品,但它带给读者同样有益智与启迪作用。
(本文选自《文化名宿访谈录》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