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学热”一直在升温,国家越来越重视,学习的人也日渐增多。但国学经典如汗牛充栋,人们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历来关于《诗经》译注方面的书有很多,但大多是只讲字词、句子和译文,对于大众而言,若是缺乏前置性知识,则不容易切实理解,这样的方式未必能起到最佳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讲述方式比较适合大众呢?
刘冬颖教授曾被评为“中国十大读书人物”、获得以《诗经》为主题的第三届伯鸿书香奖个人奖,她最新出版的国学普及专著《诗经八堂课》,打破按部就班的写作模式和四平八稳的写作框架,融入作者的思想色彩和思想过程,以精心设计的结构布局,最大程度地体贴读者了解《诗经》、学习《诗经》的需求。此书由序言、八堂课、附录(《诗经》名篇选释)三部分组成。序言开宗明义地提出:“经典是常在常新的。”《诗经》古老的文字和诗句中,蕴含着“风雅精神”和“礼乐教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亲近《诗经》,是“今天的我们溯源中华文明的一条必经之路”。接下来的八堂课,作者体察入微,从读者的视角出发,既有《诗经》的起源、基本概念、与当时音乐、历史以及社会生活的关系,又有对于“风雅颂”的详细讲解,最后点明了《诗经》“群经之首”的历史地位。而对附录中四十六篇经典篇目文辞的细致注释与解析,则有利于读者在了解《诗经》相关知识后,深入学习和欣赏文本,加深对于《诗经》的理解。
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说:“向来经学家言《诗》,往往忽略其文学性,而以文学家眼光治《诗》者,又多忽略其政治性。遂使诗学分道扬镳,各得其半,亦各失其半。”《诗经八堂课》尽量避免了这些,做到了文学与文献、《诗》学与文化、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为读者全方位地了解《诗经》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
《诗经》产生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土壤上,与我们血脉相融,“风雅精神”、“温柔敦厚”的诗教、“思无邪”的中和之美、礼乐教化等等无不体现了“士人典雅审美习惯的培养和道德节操的培育,并关乎中国文明”。就来听听这一堂堂优美动听的《诗经》课吧,徜徉在轻松而活泼的氛围中,领略《诗经》之美,感悟经典之所在。